一出有新意和特色的話劇 ——評《陪都新聞》

蘇 執

《陪都新聞》是一出紀實性與戲劇性相結合,具有新意和特色的革命曆史劇。它以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震驚一時的李少石事件為主要情節線索,以表現我黨光明正大,堅持實事求是為主題思想,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黨的領袖人物,作為無產階級政治家的周恩來同誌的形象。

《陪都新聞》中的周恩來同誌,是在“雙十協定”簽字前夕,突然傳來李少石遇難的噩耗時出現的。在蔣介石集團假和談真備戰這場激烈的鬥爭中,李少石不幸遇難,使他悲憤交集,疑慮重重。為判明真相,他親自進行調查,與張治中深談。事情必須徹底弄清楚,和談成果絕不輕易放棄。《陪都新聞》比較準確地把握了周恩來同誌麵臨複雜情況,掌握政治大局的這個基本點,表現了他嚴謹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周恩來同誌貫徹實事求是精神,處理李少石事件這場戲寫得相當動人。追悼會上勸說廖夢醒接受張治中送的那麵中華民國國旗,則又生動地體現了黨的統戰思想,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民主革命先驅者的情懷。最後,免田貴福一死,成為全劇對周恩來同誌正確處理李少石事件作出的了結。從強烈的戲劇效果中顯示了我黨政策的感召力,與蔣介石草菅人命形成鮮明的對比。

周恩來同誌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戰期間在國統區卓有成效地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劇中周恩來同誌與張治中的糾葛,一定程度反映了周恩來同誌這方麵的業績。作為《陪都新聞》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劇中寫了周恩來同誌以坦率和真誠,不斷提醒張治中對蔣介石應有的警惕,他在張治中揭露蔣的陰謀時,道出“你中有我”直言,推心置腹,以誠相見。劇中還以若幹的細節表現他們深厚的友情和周恩來同誌關心人,細致、周到的性格特征。周恩來同誌與張治中之間相互信任,他們有著實現國共合作的共同願望,都以李少石事件的發生,為和談前途擔憂,但卻各自代表一方,彼此都有各自的立場。周恩來同誌以蔣介石什麽事都能幹得出來,心存疑慮,張治中相信當局對黨代表安全做過周密部署,不以蔣介石為疑。周恩來同誌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憤怒譴責,明明不是衝著張治中的,但使對方卻又不免於內疚,深感有負於我黨。由此種種構成兩人的糾葛,是有戲劇性的,但不是對立麵的戲劇衝突。劇中作為對立麵的衝突而存在的,則是周恩來同誌台詞中說的那個“確實幹過許多不好的事,但這件事情不是他(蔣介石)幹的”。李少石遇難,事出偶然,但在“雙十協定”前夕發生,它就必然成為談判鬥爭的一個內容。《陪都新聞》裏麵寫了這樣一個重要的細節:當事情調查清楚,蔣介石感到於己有利,立即作出“要中共按期簽字”,以圖撈取政治資本的盤算,可算畫龍點睛了。可惜前麵缺乏鋪墊,如前麵能對他玩弄陰謀,假和談,拖延時日做點文章,李少石事件發生使人感到悚然,後麵有上這樣一筆,總體上看來,是不是要好一些?

《陪都新聞》對周總理的刻畫,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作者們把筆觸深入到了領袖人物的感情領域。李少石不幸遇難,給周恩來同誌帶來巨大的悲慟,作者們放開筆墨渲染了周恩來同誌對死者、生者(李少石的遺孀和遺孤)出自內心的真情。接過柳亞子手中李少石遺詩不忍卒讀,李湄要為父親報仇,聞之潸然淚下……不能作這樣的設想,如明知事出偶然,他會不會如此動情,李少石為黨的事業獻出了生命,黨失去了一位好同誌,這是革命同誌親如骨肉之情,也是人之常情。縱觀全劇,既有訴之於理的,如周恩來同誌對大局的掌握,對李少石事件的判明。也有訴之於情的,如周恩來同誌在李少石遇難後產生的兩次幻覺。有理,有情,增強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人和戲劇色彩的豐富性。

《陪都新聞》有較強的戲劇性,而又具有紀實性的特色,劇中如開場在國民黨軍委禮堂宴會上傳來李少石送柳亞子回沙坪壩返回途中突遭襲擊犧牲的噩耗,周恩來同誌沒有立即向毛主席報告,為保證毛主席的安全,提出讓憲兵司令部張鎮於宴會結束後護送毛主席回紅岩村,以及宋慶齡在市民醫院主持追悼會,蔣介石懸賞緝拿凶手等,都是見諸文字的史實。《陪都新聞》從周恩來同誌一段深情的回憶和一群報販頻頻叫賣聲中引入劇情,隨劇情發展,周恩來同誌的繼續回憶,報販們匆忙出場,這種烘托氣氛的藝術的手法,也是具有紀實性特點的。

重慶談判那場尖銳激烈的鬥爭,已過去四十年了!當年為國共合作作出貢獻的共產黨人、國民黨人和廣大愛國人士,識大體、顧大局的精神,是值得讚揚的。作者們在劇中塑造了與我黨有長期曆史關係的親密朋友,當年三赴延安,對蔣介石勇於直諫,不畏風險,為國共合作竭盡全力的張治中將軍的形象,對促進第三次國共合作實現,是有積極意義的。作者們在劇中虛構的張治中夫人洪希原與田貴福之間的情節,有很強的戲劇性。這一虛構情節,可說是黨中央充分肯定廣大國民黨官兵,曾為抗戰流血犧牲,有功於國家、民族的思想指導下,作者們精心設計的產物。

《陪都新聞》具有新意令人可喜,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前麵已經談到的不足之處,關鍵在於蔣介石這個人物,還需要再下點功夫。此外,感到宋慶齡赴林園的作用,還未很好地寫出來。台詞比較遜色,我以為這些都是有待於進一步加工的。

刊載《重慶日報》1985年11月1日

20世紀60年代初王覺與重慶市話劇團演職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