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大撤退的卓越組織者

盡管周恩來自己決心在重慶堅持到最後,但作為中共領導人,作為大後方中共組織的最高決策者和指揮者,為了準備應付國民黨頑固派的更大迫害,他仍精心部署了一部分工作人員和黨外進步人士的撤退。

當時需要撤退的人很多,《新華日報》原有工作人員200多人,就要撤退一半以上。除去南方局下屬的一些工作人員及地下黨員外,需要撤退的還有一些共產黨外的進步人士。在那時險惡的環境中進行撤退,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

因此,周恩來不僅對撤退工作進行了周密細致的部署,他還親自審查名冊,推敲每一個細節。對於就地疏散的人員,他要認真了解他們的經曆、特長和短處,疏散的去向,可利用的社會關係,到達落腳點的證明,甚至遇到盤查時的答話,逐一詢問,隨時提出他所發現的漏洞和改進意見。對有條件通過社會關係在國民黨統治區找到職業,甚至進入國民黨軍隊、政府及其黨部機關工作的,他還要對他們反複叮囑,說明“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重要意義,要求他們注意“三勤”(勤學、勤業、勤交友),教育他們在複雜的環境中要“同流而不合汙”,“出汙泥而不染”。

那些日子裏,周恩來常常是通宵達旦地開會,有時連續開幾個晚上。或者是上半夜改稿子,寫文章,下半夜作審查撤退人員的工作。一個一個地審查下來,往往要忙到第二天清晨。這時,他簡單洗一下臉,便又匆匆進城去會客了。

當時在《新華日報》和南方局文委工作的翻譯家戈寶權回憶說,周恩來親自布置疏散工作,“細致得不得了”。考慮到戈寶權搞翻譯工作,需要接觸外文報刊書籍,周恩來特地安排他撤退到香港去,並且囑咐說:

“你買好了衣服,穿給我看看。”

戈寶權走之前,到曾家岩50號去,把買的一套衣衫穿給周恩來看。周恩來看後說好,又仔細地叮嚀說:

“路上不要戴眼鏡,以防人家看出你是個知識分子。”

作家沙汀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教過書,又隨賀龍領導的八路軍一二〇師到過抗日前線采訪,到重慶後,擔任南方局與文藝家之間的聯絡工作,屬於上了國民黨特務“黑名單”的人。當他決定撤回在川西的故鄉安縣去隱蔽後,到曾家岩50號去向南方局文化組長徐冰匯報。徐冰詳細地問起了他在家鄉的社會關係,特別是當地的政治情況,然後催促說:

“決定了,就趕快動身吧!因為你們老不動身,恩來同誌這一向覺都睡不好啊!”

作家胡風本來不願意撤走,他憤激地對周恩來說:

“國民黨在政治上失敗了,我們正應該在重慶和他頂,他如捕人,就會更加重他在政治上的失敗!”

周恩來對他說,撤退固然是為了保存幹部,但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積極意義,就是向國民黨表示抗議。耐心地說服了胡風。

對胡風一家人的去向,周恩來也作了細心的考慮。胡風的妻子梅誌想去延安,不僅因為想到革命環境去過新生活,還因為到了延安,他們的兩個孩子就可以進托兒所,她也可以工作,胡風就不必為一家人的柴米油鹽發愁了。但胡風因為與在延安擔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主管中共全黨文化工作的周揚曾有過不愉快的矛盾,心存顧慮(不久前周揚來函邀他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就被他拒絕了),便說一切都由周副主席安排吧。

周恩來同胡風談話時,問他到延安去好不好,他說:

“當然好啊!”

但周恩來考慮了一下,仍說:

“還是到香港去吧。”

胡風下一次去曾家岩50號時,周恩來給了他一張七星崗莫斯科餐廳某職員去香港辦貨的假旅行證明,還吩咐他,到柳州後找何家槐,以取得沿途上的照應。到香港後聽從廖承誌的領導。

為了不讓胡風把撤退看作是“逃跑”,堅定去香港的決心,周恩來還特地給他看了一張報道日本共產黨被破獲的報紙,要他到香港後,由廖承誌安排到南洋去,在日本僑民中找找日本共產黨的關係。胡風當時認為這是周恩來要他去香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推辭的。後來到了香港,他才發現這並非是要他完成的特別任務。

臨行前的一夜,胡風將一大包書送到周恩來那裏去寄放。深夜,胡風已睡下了,周恩來才忙完了工作回來,輕輕地叫醒他,說:

“來晚了很抱歉。”

說著,周恩來交給胡風100元美鈔和若幹法幣,還說:“可惜港幣沒有了。”

周恩來走的時候,同胡風握了握手,還輕輕地給他掖了掖被子。

為了打開一條由重慶經過上海到達新四軍駐地的撤退路線,周恩來選派了洛辛、張銳等從事音樂工作的青年共產黨員,和他們一起研究路線,研究如何擺脫敵人跟蹤,如何在上海找到共產黨的秘密聯絡點等具體問題。

這幾個青年曆盡艱險,經過三個多月的跋涉,終於到達新四軍駐地。當報告他們安全到達的電報發來時,周恩來鬆了一口氣,高興地說:

“路總是人走出來的!”

最後一批撤往延安的人員有200多人,其中有南方局幹部,有暴露了共產黨員身份的地下工作幹部,還有進步文化人。他們全部用十八集團軍人員的軍銜、符號、臂章,搭乘六輛卡車,組成一個車隊。

出發前的晚上,周恩來細致地審查了準備工作,對沿途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對付的辦法,都一一作了詳細交代,並要求每過一個檢查站,都要來信告之,到達延安,即來電報。

把一切囑咐完畢,已是深夜。周恩來要負責帶隊的廖似光第二天走之前再來一下。廖似光是從事組織工作和婦女工作的南方局幹部,她的丈夫凱豐原是南方局常務委員,已奉命先期撤回延安。

第二天清早,車隊要出發了。廖似光按照周恩來的吩咐,走到他的房間門前。想要敲門,又猶豫了。她不知周恩來昨晚何時才睡下,怕這時敲門會影響了他的休息。誰知她的腳步聲剛停下來,屋裏就響起了周恩來的招呼聲:

“似光進來呀!”

廖似光推門進去,看見周恩來正在等著她,那注視著她的炯炯目光裏沒有一絲疲憊的神情。真不知周恩來是早已起來了,還是根本就沒有睡下!

周恩來同她告別時,緊握著她的手堅定地說:

“你回到延安,轉告毛主席,我們堅決和國民黨頑固派鬥爭到底!”

廖似光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哽咽說:“一定遵囑照辦,請副主席多多保重!”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周恩來在這一場重大鬥爭中,始終屹立在第一線,成為陪都重慶漫天迷霧中一盞耀眼的明燈。

《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回憶說:“在那時候,同誌們也就經常這樣說,‘在工作中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感覺——有恩來同誌在!’”

南方局機要科長童小鵬回憶說:“當時我們堅持在紅岩工作的同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有恩來同誌在,我們毫無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