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耳目,樂心意

歌舞發展到漢代,已經非常繁盛。

秦始皇時期離宮眾多,裏麵養著大量的歌女和舞女,她們經常進行歌舞表演,以致離宮裏鍾樂不停,舞蹈不息。到了漢代,這種現象沒有息止,甚至可以說愈演愈烈。不僅在宮廷之中,歌舞在民間同樣非常受歡迎。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即使是最普通的勞動者,也常常在農閑時,作歌舞以自樂。宮廷和百姓的喜愛,使得漢代歌舞無論從規模還是形式上,都一派龐大和繁榮景象。

漢代樂舞種類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抑或特色的樂舞,主要包括巴渝舞、巾舞、鐸舞、鞞舞、槃舞、白紵舞等。

巴渝舞是流行於西南少數民族巴族的一種集體樂舞。古代巴人天生驍勇善戰,曾經數次幫助漢代打仗,喜歡舞蹈。也是因為驍勇善戰的緣故,巴渝舞的內容大都與戰事有關,漢高祖劉邦曾經看過巴渝舞的表演,覺得能夠鼓舞將士士氣,隨即提倡漢族樂師予以學習和效仿,並將其稱之為“巴渝舞”。

巾舞也稱為“公莫舞”,是一種用手巾或衣袖作為道具的舞蹈。相傳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欲刺殺劉邦,項伯猜出項莊用意,隨即甩動衣袖與項莊共舞,以此保護劉邦,並對項莊喊道:“公莫!”古人彼此之間常以“公”相稱,項伯的意思就是讓項莊不要加害劉邦。今天人們用手巾起舞,大概就是效仿當時項伯利用衣袖保護劉邦時的樣子。漢代畫像石裏,多有反映巾舞的畫麵,從畫麵中看來,舞者多手持雙巾起舞。以山東安丘縣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為例,在這塊畫像石中,有一舞女豎著高高的頭發,束著細腰,穿著一件由四片布料組成的舞裙,裙子及地,雙手各持一塊短巾,翩然起舞。

鐸舞是一種用鐸作為道具的舞蹈,多用於宴饗等場合。鐸是一種古代樂器,類似於今天的鈴鐺,頂部有一個手柄,裏麵用繩子係著一枚銅丸。舞者手持鐸,和著節拍晃動鐸並舞蹈,“身不虛動,手不徒舉”。

鞞舞是一種手持鞞鼓而進行的舞蹈,漢代之前已經開始在民間流行,漢時被宮廷用於宴饗等場合。鞞是古代一種帶柄的扇形小鼓,因此,鞞舞也被後人稱作“鞞扇舞”。山東滕縣龍陽店曾出土過一塊反映鞞舞場麵的畫像石,其中左右兩個舞者雙手持拿雙耳的鞞鼓,大步騰挪跳躍,舞姿奔放而熱烈。在發展初期,鞞舞的舞者多為十六人,後來,逐漸增為六十四人,場麵也愈顯壯闊和熱烈。

槃舞,亦稱“杯盤舞”“盤舞”“七盤舞”等。在進行槃舞的時候,人們首先會在地麵上放置七個扁鼓,然後由一個或幾個舞者,在鼓的周圍以及鼓麵上跳舞,同時會有樂隊伴樂和伴唱,主要的伴奏樂器包括靈鼓、排簫等。

白紵舞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的吳國。吳國盛產紵布,織布的女工在勞動之餘,會用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來肯定和讚美自己的勞動成果,慢慢地形成了白紵舞。女性舞者會身穿質地柔軟的舞衣,舞衣的袖子很長,因此舞動起來時顯得非常輕盈飄逸。白紵舞主要包括掩袖、飛袖、揚袖等幾種舞蹈動作和技巧。掩袖是指舞女身體傾斜時緩緩轉身,雙手半遮麵部,嬌媚盡顯;飛袖是指舞女在奏樂的配合下,飛快地揮舞衣袖,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揚袖則是指舞者緩緩地揚起舞袖,飽含含蓄之美。白紵舞的節奏時急時緩,技巧性較高,而且很費體力,因此也常使得舞者在舞蹈結束後汗流滿麵。

整體而言,漢代歌舞繼承了“楚舞”折腰、舞袖的風格特點,同時又吸取了民間雜技乃至武術的特色,樣式多種多樣,舞姿豐富多彩,張揚而又不失莊嚴之感,配樂上則多用鼓樂,激越高昂,烘托出一種宏大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