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老師和他的語錄
先秦時期,敘事散文由萌芽到成熟,說理散文也經曆了同樣的過程。說理散文,顧名思義就是帶有議論說理特色的散文。說到先秦說理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論語》這部代表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計20篇,1萬餘字。
《論語》問世於戰國初年,它作為說理散文,明顯還不夠成熟。其中各篇沒有時間先後順序,每一篇的各組成部分也沒有相同的主題。比如在“學而篇”中,既講到了學習,又講到了反省自身,還講到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以及實施仁政等,各部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主題。可盡管如此,先秦說理散文的特征還是能在《論語》一些篇章中找出來。比如“季氏將伐顓臾(zhuān yú)”一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魯國大夫季氏要討伐魯國的藩屬國顓臾,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都是孔子的弟子,他們去拜見孔子,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孔子接連說了三段話,論證季氏不應該討伐顓臾,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相當有說服力,帶有明顯的說理散文的特色。
《論語》的語錄體也是它一項重要的文學價值,對之後的先秦說理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先秦說理散文的另一代表作《孟子》同樣是語錄體,而《墨子》和《莊子》已開始呈現出從語錄體向專論體的過渡。戰國末年問世的《荀子》和《韓非子》中已基本擺脫了語錄體,進入了專論體,其中多是長篇大論,論點明確,論證精密,結構緊湊,這表明先秦說理散文已步入成熟階段。也可以說,先秦說理散文就是在從語錄體到專論體的演變中逐漸走向成熟的。
不過,語錄體並非《論語》最大的文學價值所在,對孔子及其弟子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才是。《論語》在記錄孔子言談之餘,還生動描繪了他說話時的神情、儀態、舉止,使其形象躍然紙上,難怪南北朝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這樣評價《論語》:“夫子風采,溢於格言。”另外,《論語》還成功刻畫了孔子一些弟子的形象,比如魯莽直率的子路、溫文爾雅的顏回、機智善辯的子貢、灑脫不羈的曾晳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現在通常指社會上的各種行業,也用來泛指江湖上的各種各樣的人。但在這個成語剛出現時,“三教”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個主要學術流派——儒家、道家和墨家。漢代時,隨著佛教的傳入,佛教代替墨家,成為“三教”之一,並沿用至今。“九流”原指春秋戰國時代的九個學派——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和農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九流逐漸有了貶義,內涵也有了變化。按通常的說法,“九流”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所謂“上九流”,指的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員外六流客(商人),七燒(酒坊)八當(當鋪)九莊田”。“中九流”則是“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鑒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修腳,二剃頭,三從四班(衙役)五抹油(飯店),六把(江湖賣把式的)七娼八戲九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