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的“英雄史詩”
所謂史詩,是指經由數代人口頭傳播後再由某個人或某個集體編輯而成的一種長篇敘事詩。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的作者,一部名為《伊利昂紀》(又譯《伊利亞特》),一部名為《奧德修紀》(又譯《奧德賽》)。
根據考古發現,地中海東岸小亞細亞地區在古代曾有一座名為伊利昂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裏居住著特洛伊人。大約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半島上的各部落聯合起來,跨海東征,毀滅了特洛伊。這場戰爭經由後人們用神話方式講述並傳唱,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時,被一個叫荷馬的詩人加工整理,成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荷馬史詩》。其實,因為無可靠的生平事跡可查詢,荷馬的身份未能得到確認,不過人們普遍認為荷馬的形象類似於《奧德修紀》中雙目失明的行吟詩人諦摩多科斯。荷馬並非古希臘最早的史詩創作者,但他加工編創的《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是古希臘文學的輝煌代表,也是兩千多年來歐洲敘事詩的典範。
《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各為24卷,《伊利昂紀》描寫特洛伊戰爭結束前一年的故事,共有15693行;《奧德修紀》講述希臘聯軍主將之一奧德修斯在戰後返鄉的故事,共有12110行。兩部史詩的故事都是跨越十年,兩者都沒有寫全過程,而是截取最後一年中的一段故事來表現全體。
荷馬史詩塑造了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奧德修斯等英雄形象,這些英雄把個人榮譽和尊嚴當作第一生命,他們所有的冒險行動都展示了自己的勇敢、智慧。同時,荷馬史詩以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容、生動的人物刻畫,向人們展示了古希臘人的精神麵貌。兩部作品都傳達了同一個思想:要拚搏!不放棄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著的生活,即使在無法改變的命運之下,也不要消極地屈從於命運,而要克服一切困難,去爭取生命的尊嚴。在荷馬看來,戰爭雖然殘酷,但戰場是證明一個男人價值的地方,是“爭得榮譽的地方”。所以,作品中的戰士們即使明知凶多吉少,也會說:“讓我們衝上去吧,要麽為自己爭得榮光,要麽把它拱手讓給敵人。”荷馬史詩塑造的英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那個光榮的歲月,英雄超越時空界限,成為永恒。荷馬史詩因此又被稱為“英雄史詩”。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作品《理想國》中提到,荷馬教育了希臘人。
在文學特色上,荷馬史詩具有鮮明的寫作特點,那就是有一套固定的修飾詞語。這一特點與史詩是口誦而來有關。為了方便人記憶,在形容人、事、物時,同樣的修飾往往會出現很多次。比如在兩部作品中,阿伽門農都是“軍隊的統帥”,而對奧德修斯則多次用了“足智多謀”來形容。不過總的來說,荷馬史詩的語言簡單生動,有的還極富想象力。比如作者在描述太陽神阿波羅從奧林匹斯山上下來時,說他“像黑夜一般”。形容前進中的軍隊,他說隊伍“吞吐著殺氣,隊形密得猶如南風刮來彌漫峰巒的濃霧”。
無論是從文學藝術還是從曆史文化角度來看,荷馬史詩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因此它被視為古希臘文學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