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第一,高中頭名解元,青年紀曉嵐在直隸、京都名聲大噪。青年士子,都以能結識紀曉嵐為榮耀,他的身邊每天都圍攏著一群群的追崇者。山東平原縣的才子董元度(曲江),也是當年舉子,他通過禮部侍郎錢陳群的引薦,得識紀曉嵐。兩人一見如故,經常開懷暢談到深夜。

最高興的當然是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

紀容舒是個十分謹嚴的人,喜怒從不形於色,他心裏的高興一點也不在臉上寫出來。紀家平常門無雜賓,此時門前幾乎每天車水馬龍,門庭若市,他不禁止,還把處於虎坊橋的這套宅邸重新粉刷裝修了一遍。

這一處宅院共有三團院子,花木扶疏,十分雅靜。

這房子原是乾隆皇帝賜爵威信公的名將嶽鍾琪的宅第。嶽鍾琪是宋代名將嶽飛的後裔,雍正二年(1724)授奮威將軍,屢建戰功。雍正三年(1725)加兵部尚書銜;五年(1727)統帥三省勁兵;七年(1729),討準噶爾,授寧遠大將軍、加少保;十年(1732),因戰事失利而奪職,交兵部拘禁;十二年(1734),大學士鄂爾泰奏請斬嶽鍾琪,雍正皇帝未準,改監候。乾隆即皇帝位,複起用嶽鍾琪為四川提督,因平定兩金川有功,加太子少保,複封三等公,賜號威信。後來,乾隆十九年(1754),重慶發生陳琨之亂,嶽鍾琪帶病前往捕治,死在資州(今四川資中)。

這套宅院建於雍正初年,廳事東偏有雍正皇帝所賜高八尺餘的兔兒山石一塊。雍正十二年(1734),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候補進京,正是嶽鍾琪被拘在兵部的時期,嶽家將這套宅院售給了剛進京的紀容舒。

裝修一新的宅邸分設六館,那大桐樹後邊的房舍,即命為“孤桐館”;有一棵大槐樹的廊軒,便命為“槐安國”;臨假山處的書房則命為“生雲精舍”;稍為僻靜的讀書之處則名“閱微草堂”;花木蓊鬱中的廈屋,命為“綠意軒”;而院中那座六角的涼亭,幹脆以“三十六亭”為其名。紀曉嵐因賦《京邸雜題》六首。

其《孤桐館》詩曰:

月出夜蒼蒼,秋色淡無際。

梧桐葉蕭瑟,影落庭前地。

覽景欲有吟,寂然無一意。

淅瀝聽秋聲,心清亦不寐。

其《槐安國》詩曰:

萬古一夢覺,大千才瞬息。

七情紛擾攘,當境誰能識。

安知此樹下,不有槐安國。

安知此天地,不在槐根側。

真妄竟何有,輾轉空疑惑。

且看向南枝,皎然映月色。

移榻坐軒楹,忘機兩冥默。

其《生雲精舍》詩曰:

名山蘊神秀,氣成化雲雨。

小山真無氣,假合石玉土。

空說欲生雲,不見蓊然吐。

宋人刻楮葉,貌似終無取。

但念城市居,鬱鬱生環堵。

且存岩壑意,晨夕相容與。

其《閱微草堂》詩曰:

讀書如遊山,觸目皆可悅。

千岩與萬壑,焉得窮曲折。

煙霞滌**久,亦覺心胸闊。

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

其《綠意軒》詩曰:

雜樹蔭庭除,雨過如新沐。

曉日下簷際,枕席生微綠。

霜清水葉老,搖落一何速。

依依色不改,猶有淩寒竹。

其《三十六亭》詩曰:

樊南摛奧詞,意旨獨殊絕。

方山與太常,駢耦吾兼悅。

深夜紗燈旁,瓣香稽首爇。

亦欲涉**,一一求流別。

登岸未有期,敢雲當舍筏。

人們有理由相信,鄉試中折桂的紀曉嵐,一定能在接下來的會試、殿試中一路春風得意。

[1]見《如是我聞》卷四。

[2]見《書陸青來中丞家書後》,《紀文達公遺集》卷十一。

[3]見李調元《淡墨錄》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