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天地之中”——神山

作為“天地之中”的嵩山,在我們祖先的心目中有著神奇的地位,嵩山峻極之處,應是距天最近的地方。“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周禮.大司徒》)這也就是說,“天地之中”是天和地相接合、相通連的地方;是一年四季相交換、相變化的根源;是風和雨相會聚、相生發的地方;是陰和陽相平衡、相和諧的所在。

在《周禮》對“天地之中”的闡述中,“天地之中”是萬物生發的最神聖的地方,所以帝王才要在此建都,在此祭祀封禪。

舜帝每隔五年,就要到嵩山祭祀一回。《史記.封禪書》對此有載:“中嶽,嵩高也,五載一巡狩。”

大清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出土的“天亡簋”,以78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克商之後登嵩山祭祀的情形。“乙亥,王有大,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周武王滅商是一樁奠定基業的大事,而此番武王親登嵩山的祭禮,其性質就像是周王朝的開國大典了。這種最大規模最高等級的祭禮,開創了帝王封禪禮製的先河。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祭拜嵩山。當他率領從官剛剛登至嵩山東麓之時,從官皆伏地恭維漢武帝說,他們聽到此峰鬆濤聲鳴,“呼萬歲者三”。漢武帝大悅,認為此乃天聲也。於是,漢武帝將此峰封為“萬歲峰”,在峰頂建了“萬歲亭”,在山下建了“萬歲觀”,並且“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嵩高邑’”。從此之後,曆代曆朝的臣民叩見皇帝便“山呼萬歲”,儼然成了宮廷標準的禮儀。

漢武帝祭神山,神山“呼萬歲者三”,這些渲染愈發為嵩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為人間執掌權柄的帝王披掛了威嚴的神衣。

公元696年,武周女皇武則天率百官和盛大的儀仗開赴嵩山封禪。武則天宣稱,武姓是周平王的後裔,位於“天地之中”的嵩山是周人的祖山,武周來此封禪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武則天在峰頂設了“登封壇”,立了“大周升中述誌碑”,並且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祈願神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

……

根據史料統計,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有七十二位帝王親自或者派遣特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封禪祭祀。

關於神山祭祀,《山海經.中山經》裏有一段論述。“苦山、少室、太室皆塚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嵩山的苦山、少室山、太室山都是祖宗之山。祭祀的時候,要用最高級別的天子之禮,盛裝祭品的器物要用大吉大利的美玉。

所謂“太牢”,《禮記.王製》對此有所解釋:“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由此可見,對神山嵩嶽的祭祀,已定為封建禮製的最高規格了。

“天地之中”這一觀念,是先民們最初對宇宙的樸素認識。隨著帝王在“天地之中”的建都,隨著“天地之中”成為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中心,這個概念被添加了許多政治的和文化的色彩。曆代帝王在“天地之中”的祭祀封禪,進一步將其神性化、政治化,進而成為了強化政權統治力的手段。

居於“天地之中”的帝王是國家的正統、核心和主宰,而偏遠的四方之地則是“天地之中”的從屬。

在“天地之中”祭祀封禪的帝王獲得了至尊至高的皇權。“君權神授”,為臣為民者必須服從。

在華夏民族國家和政權形成的初期,這種政治觀和文化觀強化了政權的合法性,使大一統的江山得以邦安國固,社會得以穩定和發展。

“正統之地”、“皇權中心”……隨著這類觀念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嵩山腳下的“天地之中”也就成為了政權更迭時的逐鹿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從楚莊王問鼎中原伊始,奪取“天地之中”都是曆朝曆代創國立業的大謀大略。能否擁據“天地之中”,則是孰王孰寇的分水嶺和標誌簽。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天地之中”愈益凸顯出重要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