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之前,知道“浦東”這地名的僅限於上海人。黃浦江的兩岸輕重懸殊,浦東人把去浦西稱作“到上海去”。我曾在浦東住過四年多,極為不適,在我搬離的1991年夏天,南浦大橋尚未建成,過江交通主要靠輪渡,僅有的過江隧道是文革時修建的,天天阻塞。逢霧天輪渡停開,更是一籌莫展。1987年,陸家嘴去延安東路的輪渡站曾發生踩踏事故,造成十餘人死亡,幾十人受傷的慘劇。此後,每逢霧天,隻能出動卡車裝載人和自行車從隧道通過。一到夜晚,公交車停駛,浦東就是一座靜肖悄的孤島。它基本是農村的作息規律。夜晚從外灘向東望去,一片漆黑。

浦東和浦西真是很近。在1989年的一個非常的日子,我騎自行車從打浦橋隧道過江,真實體會到咫尺之遙:黃浦汀隔斷了浦西的繁華,也隔斷了浦東的眺望。在世界特大城市,河流兩岸的風貌如此不對稱是極為罕見的。浦東在等一個信號。

中國的最高層於199。年宣布開發浦東新區。這個決定給浦東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今加年過去了。我們可以將張其翼的長篇隨筆《浦東筆記》視為索引,探知浦東的來龍去脈,追索新區建設的一步步腳印。這書有全景也有個人的命運、甘苦。她作為一個出生在上海的市民,以自己日常的居住經驗為這段曆史添注。

姚鄂梅的《融》則以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為背景,寫了工作於銀行業中的兩代人。她用一個虛構的故事編織兩家人的命運,他們的雄心和迷惘,他們的忠實與背叛。讀小說中的生離死別如同行走在陸家嘴的道路上,有燦爛陽光也有摩天大樓的陰影,有風有雨。

張其翼和姚鄂梅是上海市作家協會與上海社科院聯辦的碩士班的優秀學員。感謝這兩位女生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文本為我們書寫浦東和住在這土地上的人們。

浦東新區已有20年的開發曆史,對一個人,20年很長,對一座城市,20年隻是開始。願它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在金融工商之外注入更多的人文因素,應了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也祝這兩本書的作者寫出更好的文章,有更好的生活。

陳村

2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