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山益村

山益村位於渝中區中山三路,往前走是兩路口,往後走是上清寺。這裏是居家的好地段,因為周圍有體育館、文化宮、人民大禮堂等可供玩耍的地方。我父母大約在1955年從市中心遷至山益村居住,那時候山益村所處的地段恐怕要算近郊了,十分清靜,全然沒有今天的繁華。我家的住宅是一幢三層樓的房子。我的祖父母住第二層,也就是平街的一層;父母及我們四個兒女住第三層;最底層是廚房和貯藏室。黑色的大木門,紅色油漆的樓梯和扶手,斑駁的紅色木地板,整個住宅讓人感到寬敞又樸實。我最喜歡的是三樓圍繞房子大半圈的木廊。木廊由一圈弧形的凸出去的長木凳圍著,我們幾個孩子常常跪在木凳上向遠處眺望,可以望出去很遠很遠。人民大禮堂的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有時、從天邊飛過來一群白鴿,一忽兒又飛了過去,童年的天空也是湛藍湛藍的。

進了山益村村口,左邊有一號院、二號院、三號院三個大院。一號院是檢察院機關的宿舍,二號院是市廣播電台的宿舍,三號院不知是哪個機關的宿舍。右邊有我家,戚伯伯一家及鄧醫生一家的三幢三層樓房,其餘就是簡陋的平房及破舊不堪的捆綁房了。在我家樓下的捆綁房裏住著劉伯伯一家,他們是下力的勞動人民,雖大字不識一個,但人卻十分豪爽、樂於助人。他們的女兒劉亞龍隻稍稍大我一點,是我的好朋友。臨街還住著我的小學好友朱佩芬一家,她奶奶早上賣糯米團補貼家用。我和佩芬一塊兒上學,奶奶經常給我一個糯米團。那米團夾著黃豆粉、白糖和油條,味道香得不得了。50年代的山益村給我留下十分祥和溫馨的記憶。

1966年開始**,破“四舊“就破到了我家,家裏被抄了個底朝天。留聲機、唱片、電風扇這些“資產階級的奢侈品”都被革命小將毫不留情地拿走了。但“文革”中,山益村多數的人還是很和睦的。夏天,重慶是個超級大火爐,那時人們還沒聽說過“空調“二字。吃過晚飯,家家便把涼床、涼椅、涼板等家什扛了出來,一家挨一家地擺放好,用自來水衝透,並把地麵甚至牆麵都澆個遍。待熱氣漸退,夜晚的涼氣漸漸地撫平人們滾燙的身體,山益村院內便開始了大人小孩的“黃金時光”。大人們三五成群的閑扯“龍門陣”,我們幾個半大孩子特別喜歡纏著院裏的鍾叔叔講故事、拉手風琴……山益村大雜院那時多像一個大家庭啊!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和弟妹分別踏入大學校門,半月一月才能回山益村一次。後來,我在北碚安家,後來又出國,離山益村愈來愈遠了。80年代,山益村的老房子全部拆除,在原地址蓋了幾棟高樓。山益村村民大多數搬進了新樓房。雖然還住一棟樓,但關上鐵門“自成一統”,全然沒有了以前大雜院裏“串大門”,睡“大通鋪”,吃“大鍋飯”的熱情、親密和樂趣了。如今的山益村,各種公司林林總總、完全變了模樣,從一個樸素的、穿著補丁衣服的村姑變成了一個追求時尚的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