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蒼天的一代(總序)

在當代中國的曆史上,有一個特殊的年份不應該被忘記,這就是1968年。現在45歲到55歲之間的人,應該清楚地記得那一年。伴隨著毛澤東關於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指示的發表,數千萬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初、高中學生離開父母,打著紅旗,背著背包,乘著火車、卡車、馬車,從滬上,從京華,從大大小小的城市,像遍布960萬平方公裏的河流一樣,源源不斷地湧向關東、塞北,湧向巴山蜀水、版納叢林,湧向黃土高原、荒漠戈壁,湧向千千萬萬的山莊、村落、農場。那場麵是波瀾壯闊的,那情景是激動人心的。從那時開始,演繹出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悲歡離合,演繹出了共和國的一次新的煌變。

從生根開花的初衷到席卷回城的大潮,從大有作為的雄心到一無所有的惶惑,從待業的焦慮到尋覓出千姿百態的歸宿,從恢複高考的希望到臨時工與出國留學的天淵之別,從“文革”10年浩劫到20年改革開放的震**,曆史給一代人出了一道幾乎死謎一樣難解的命題。在解答這個命題的過程中,有血的殷紅、汗的辛酸、淚的苦澀,有艱難中的求索與逆境中的崛起,也有放棄求索的天折與沉淪。30年中,一代人跨躍兩個時代,曆盡人間的苦辣酸甜。

如今,在當年數千萬知青大軍中,有的人崛起了,成為我國各項改革和建設事業的中堅和骨幹;也有許多人始終沒有在時代的變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曆史潮流的湧進中沉入河床。我無意於對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做簡單的類比和解釋。人是曆史的、社會的,同時也是個性的,人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總結。但是,在逆境中奮發拚搏,把種種的人生經曆變成財富,把最大的苦難咀嚼粉碎,憑著一股堅定的意誌朝前走,卻是一條成功的公理。我相信,正是靠著這樣的力量,許多人走出困惑,走向新生活;也正是靠這樣的力量,我們的國家才一次次地從黑暗走向光明。

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這套叢書的推出,適逢我國老三屆知青上山下鄉3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其意義在於,時隔30年後,向人們提醒,不要忘記這段曆史。這套叢書將陸續推出陳建功的《十八歲麵對侏羅紀》、高洪波的《也是一段歌》、 肖複興的《觸摸往事》、葉辛的《往日的情書》、趙麗宏的《在歲月的荒灘上》、陸星兒的《生是真實的》、賈平凹的《我是農民——在鄉下的五年記憶》、葉廣答的《沒有日記的羅敷河》、張抗抗的《大荒冰河》、畢淑敏的《在印度河上遊》、範小青的《走不遠的昨天》、王小鷹的《可憐無數山》等十餘部作品。叢書的作者都是這場“知青運動”的親曆者,也是這一代人中活躍在當代思想文化戰線上的代表人物,對於這場“知青運動”,他們當有更為深刻的體驗,更為清醒的領悟。相信他們的敘述、他們的辨析,對於今天的人們對30年前的那一段曆史,對30年來曆史的認識,是有幫助的。

我自己也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的一員。在我的親人和朋友中,參加過這場運動的人也有很多。回想這30年,感覺就像背上了整整的一座蒼天。天是厚重的,有千百裏高,有億萬鈞重;天又是空靈的,不會把人壓倒。30年的曆史,怎樣去看,怎樣去對待,我拿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即使有一個答案,對我自己是適合的,也不見得對別人適合。但是人對於曆史,尤其是對於親身經曆的國家民族的大時代的曆史,不應當忘卻,也不應當耿耿於懷。不要忘了我們每一代人背上的厚重的曆史,也不要被它壓垮。就像背負蒼天,把天背在身上,把腳踩在地上,去求索,去生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曆史遭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曆史使命。衷心地祝願以“老三屆”為代表的共和國的長子們肩負起屬於自己的曆史使命,義無反顧地、出色地實踐它、完成它!也衷心地希望當代青年能從父兄的曆史足跡中,更深刻地去解讀曆史、去體會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清醒、理智、滿懷**地投身於時代的大潮,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振興的曆史進程中留下“這一代人”的堅實足跡!

薑大明

1998年2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