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有些快樂,是無法補回的
1
朋友和同事總是抱怨,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學習成績又下滑了,老師又叫家長談話了,一片茫然和焦慮,家長不滿意,孩子不快樂。
我問,孩子有時間玩嗎?有啊!上周我才帶他去吃燒烤,看電影,連吃肯德基,一下子幾百塊就花出去了。有啊!人家的娃娃不準玩電腦,我每個星期都給兩個小時玩。
我知道,這是事實,但也知道,他們所說的玩,和我所說的“玩”,不是一回事。我說的“玩”,是指兒童的遊戲活動。
2
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少兒時期的“玩”,是那麽讓人難以忘懷。那些遊戲活動,是那麽的豐富多彩。“打遊擊”、躲貓貓、滾鐵環、捉蛐蛐、玩泥巴、踢足球、拍三角板、彈玻璃球、做萬花筒、疊紙飛機、玩香煙盒、養魚喂鳥、養貓養狗、爬牆上樹、下河捉魚撈蝦、打彈弓、放風箏、抽陀螺、玩滑輪車、做小手槍、養雞養鴨喂鴿子,當然還有女孩子們玩的跳皮筋和“過家家”。春天有春天的遊戲,夏天有夏天的玩法,秋天有秋天的樂趣,就是到了冬天,也要弄個小鐵皮罐,放了木炭燒火玩,總有玩不夠的時候,總有不盡的快樂。
3
我常常在想,今天的孩子,為什麽沒有我們兒時那麽快樂?
按說起來,今天的孩子應該是很幸福很快樂的。有吃有穿比我們好得太多,住高樓,有自己的房間,吃肯德基、德克士、麥當勞,喝可樂,擁有各式各樣的玩具、遊戲機、電腦、電視、芭比娃娃、絨毛玩具、變形金剛……物質條件這麽好了,可孩子們怎麽卻沒有我們兒時那麽快樂呢?
今天的孩子,玩的時間肯定比我們少了。孩子剛剛會說話,就教他們認字;剛到入托年齡,就不遺餘力地選擇一個好的幼兒園;剛到入學年齡,又趕緊選擇重點小學,接著是重點初中,然後是考一個好高中、考重點大學,日複一日的考試,異常繁重的作業,十多斤重的書包,老師和家長不斷的壓力,學校的升學率等等。孩子們哪裏還有時間玩,還能玩些什麽呢?
在巨大的、不停頓的壓力下,“玩物喪誌”“業荒於嬉”的觀念,使許多家長更不容許孩子們玩了。哪怕是有了時間,也會讓孩子們去補英語、補數學,學琴、學畫、學舞蹈,考級。一句話,“玩”離孩子們越來越遠,直至消失。
4
其實,今天孩子們缺少快樂,不僅是因為學習緊張,不僅是沒有時間玩,更不是玩具的有無和好壞。
他們之所以沒有那麽快樂,是因為失去了一種兒童應有的生存狀態——少年兒童的遊戲活動。這絕不是簡單的、可有可無的東西。
非洲草原上的獅子、獵豹,在幼年階段,每天都要互相打鬧嬉戲。對它們來說,這既是遊戲,也是捕獵技能和體能的學習鍛煉。在快樂中,它們逐漸學會了獵殺和躲避危險的本領,許多動物都是如此。
人類其實也同樣如此。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至關重要的時期,而遊戲活動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文化學者蔡豐明在其專著《遊戲史》中說:“遊戲雖然是一種娛樂性活動,但是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它是人類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具體方式,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活動。”
當代著名英國人類行為學家德斯蒙德·莫裏斯在其所著《人類行為觀察》一書中,當談到人類的遊戲行為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個被禁錮的、狹隘的和死氣沉沉的生活,將意味著巨大的災難。各種幼小動物的嬉戲打鬧,是學習捕獵和生存的本領,人類的兒童遊戲活動,學習的東西更多,是與學習知識同樣重要的兩種基本活動。
總之一句話,兒童遊戲不是簡單的玩,古今中外,兒童遊戲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5
兒童遊戲是有它的特定性的。
現在的孩子也有玩的時間和方式,但基本上是一個人獨自玩的,玩遊戲機、玩電動玩具、玩電腦、玩遙控模型等等,總之,是個體獨自的活動。而兒童的遊戲,是同齡人和相近年齡的小孩群體進行的活動,是一種兒童之間的社會交往。所以,再好玩的玩具,一個人玩不了多久,就會覺得沒意思了,孩子們往往會發出抱怨,不好玩!又想要新的玩具了,而大人們也會憤怒:你到底要玩什麽!而有的孩子則時常會纏著大人,要求陪著玩,因為沒小夥伴一起玩。
幼兒園裏也有“遊戲”,老師拍拍手:“小朋友們,我們開始做個遊戲!”那叫遊戲?那是集體活動,是上“遊戲課”,是“被遊戲”。
曾幾何時,政府有關部門組織了“過一把懷舊癮”活動,讓大人們帶著孩子在廣場上滾鐵環、踢鍵子,很是熱鬧。那不是兒童遊戲,是大人們在遊戲,大人們在懷舊。兒童遊戲是孩子們自己想玩什麽就玩什麽,想什麽時候玩就什麽時候玩,是孩子們自己一起玩。
許多的兒童遊戲活動,從玩具到遊戲過程,都是要孩子們自己動手和創新的。而今天孩子們的遊戲玩具,幾乎無一不是現成的、機器統一製造出來的。
今天許多家長,帶孩子學彈琴、學書法、學跳舞,那更不是遊戲,那是學習。對一些孩子來說可能有快樂,因為他們喜歡,但對多數的孩子,實際上是一種折磨和痛苦。沒有快樂,就不叫兒童遊戲。
當然,帶孩子出去郊遊、吃喝、看電影,可以說是玩,但肯定不是兒童遊戲。
6
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因為時間、因為生活方式和居往環境的改變等等,他們逐漸失去了兒童遊戲。他們不僅僅失去了應有的童年快樂,或許失去了更多。
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之中,生存在一應俱全的“金絲籠”中。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戒心和陌生感,同住一棟樓、一個單元甚至是一層樓,互相幾乎不知道姓是名誰,更別談孩子們的交往。
我們兒時的遊戲,許多都是群體的方式。在遊戲過程中,必須依靠同伴的團結互助才能取勝;兒童遊戲是充分體現公平公正的,玩伴沒有貴賤貧富,遊戲規則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遊戲是民主的,誰當“大王”,誰當“隊長”,要靠威信和能力,並通過大家推選出來的,玩伴隊友的分配,是靠隨機“點兵點將”產生的;遊戲的規則是誰也不能夠違反的,玩不起耍賴,是會被大家嘲笑、鄙視和拋棄的。在遊戲過程中,小孩子們的誠實、守信、團結、勇敢、擔當、公正等等優良品質,會自然形成和提升,不良的品性會被限製、弱化、甚至消失。這種此消彼長是在兒童自己的遊戲活動中潛移默化發生的,孩子的許多教育,大人不用操很多心。
我們兒時的許多遊戲,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體育鍛煉活動,是增強體能和技能的最好方式。而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許多孩子來說,卻是致命的缺憾,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他們失去了許多奔跑、跳躍、攀爬、搏鬥等鍛煉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兒時的許多遊戲,是必須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進行的,許多玩具是要自己製作的,製作本身就是遊戲,沒有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你是不可能參與進去的,而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是孩子們在遊戲中獲勝的保證。製作自己帶有鮮明個性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而今天我們的孩子,普遍缺少創造力,動手能力普遍較差。各種功能齊全的高檔玩具,已經幾乎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完全“封殺”了。
我們兒時的許多遊戲,個人的膽量和勇氣是必須的。遊戲中的對抗性、力量性、冒險性、博弈性,沒有膽識和勇氣,是玩不下去的。
兒童遊戲中的輸贏、對抗、失敗,其心理過程和感受,與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受挫,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失敗了、打輸了、輸光了,其心理過程和心理感受是相同的,不同的隻是一個是兒童遊戲,一個是成人的現實。所以,輸贏成敗對兒童的受挫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遊戲中就輸不起、敗不得,長大成人後還能經受得起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挫折嗎?
我們兒時的許多遊戲,是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山水樹木、昆蟲動物、四季的變換,遊戲中,孩子們了解了大自然,培養了對大自然的感情,對動物、植物的愛意。而今天的孩子們,有多少能夠認識哪些是什麽樹木花草?有多少孩子看見過小雞的出生和成長的過程呢?
而失去的這些,本來都應當在孩子們童年遊戲當中,通過體驗快樂而獲得的。
7
我們這一代人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前所未有的,遠遠超過了我們的父輩。
但是,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兒童遊戲,他們能快樂嗎?當孩子們過早地進入了學習知識階段,生活中隻剩下了學習、學習,還是學習,他們還能夠快樂嗎?
今天,我們應當從社會和文化的層麵上來思考這一問題。
今天,我們的孩子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不就是一種跡象嗎?
相比我們這一代人,我們的孩子中,較多地出現了自私、驕橫、脆弱、缺少愛心,不會寬容,抗挫折能力差,過於敏感;過早地出現了孤獨感、抑鬱感,過早地出現了各種心理問題;較普遍地出現了男孩女性化、女孩成人化、兒童媚態化。這些問題,不能說完全是缺少兒童遊戲造成的,但至少是有直接關係的。
8
我們生活中逝去的,僅僅是兒童遊戲嗎?
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劇烈變化。物質至上、經濟第一的強大洪流,裹挾著今天的人們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拚掙,不停地向前。人們來不及喘息,來不及回憶,更來不及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人們逐漸失掉了許多的東西——一些本來不應該失掉的東西。人們無意識地、漸行漸遠地拋棄了它們。
物質高度發展了,一切就會好了嗎?
今天一定比昨天好嗎?
9
馮驥才先生說過一句話:“我們不但要站在今天看昨天,還要站在今天看明天。”
為了我們的孩子,本書隻想把二十世紀60~80年代這個時期,曾經有過的兒童遊戲和活動,以個人的視角,盡可能詳細地記敘下來。希望若幹年後,人們還能知道,這個年代少年兒童們的生活狀態,知道曾經的兒童遊戲都有些什麽、是怎麽玩的。
或許,那時的孩子們又有了真正的可以玩的時間和空間,有了更好的社會文化環境,能夠玩得更好,能夠更豐富地度過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童年!
李長安
2015年3月30日
修改完畢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