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處女地

——“小書蟲讀經典”總序

梅子涵

兒童並不知道什麽叫經典。在很多兒童的閱讀眼睛裏,你口口聲聲說的經典也許還沒有路邊黑黑的店裏買的那些下爛的漫畫好看。現在多少兒童的書包裏都是那下爛漫畫,還有那些迅速瞎編出來的故事。那些迅速瞎編的人都在當富豪了,他們招搖過市、繼續瞎編、繼續下爛,擴大著自己的富豪王國。很多人都擔心呢!我也擔心。我們都擔心什麽呢?我們擔心,這是不是會使得我們的很多孩子成為一個個閱讀的小癟三?什麽叫癟三,大概的解釋就是:口袋裏癟癟的,一分錢也沒有,衣服破爛,臉上有汙垢,在馬路上**來**去。那麽什麽叫閱讀癟三呢?大概的解釋就是:沒有讀到過什麽好的文學,你讓他講個故事給你聽聽,他一開口就很認真地講了一個下爛,他講的時候還興奮地笑個不停,臉上也有光彩。可是你仔細看看,那個光彩不是金黃的,不是碧綠的,不是鮮紅的。那麽那是什麽的呢?你去看看那是什麽的吧,仔細地看看,我不描述了,總之我也描述不好。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很多很多年來,人類一直在想辦法,讓兒童們閱讀到他們應該閱讀的書,閱讀那些可以給他們的記憶留下美麗印象、久遠溫暖、善良智慧、生命道理的書。那些等他們長大以後,留戀地想到、說起,而且同時心裏和神情都很體麵的書。是的,體麵,這個詞很要緊。它不是指塗脂抹粉再出門,當然,需要的脂粉也應該;它不是指穿著昂價衣服上街、會客,當然,買得起昂價也不錯,買不起,那就穿得合身、幹幹淨淨。我現在說的體麵是指另一種體麵。哪一種呢?我想也不用我來解釋吧,也許你的解釋會比我的更恰當。

生命的童年是無比美妙的,也是必須栽培的。如果不把“經典”往這美妙裏栽培,這美妙的童年長著長著就彎彎曲曲、怪裏怪氣了。這個世界實在是不應當有許多怪裏怪氣、內心可惡的成年人的。這個世界所有的讓生命活得危險、活得可憐、活得很多條道路都不通羅馬的原因,幾乎都可以從這些壞人的腳印、手印,乃至屁股印裏找到證據。讓他們全部死去、不再降生的根本方法究竟是什麽,我們目前無法說得清楚,可是我們肯定應該相信,種好“處女地”,把真正的良種栽入童年這塊幹淨土地,是幼小生命可以長好、並且可以優質成長的一個關鍵、大前提,一個每個大人都可以試一試的好處方,甚至是一個經典處方。否則人類這麽多年來四麵八方的國家都喊著“經典閱讀”簡直就是瞎喊了。你覺得這會是瞎喊嗎?我覺得不會!當然不會!

我在丹麥的時候,曾經在安徒生的銅像前站過。他為兒童寫過最好的故事,但是他沒有成為富豪。銅像的頭轉向左前方,安徒生的目光童話般軟和、縹緲,那時他當然不會是在想怎麽成為一個富豪!陪同的人說,因為左前方是那時人類的第一個兒童樂園,安徒生的眼睛是看著那個樂園裏的孩子們。他是看著那處女地。他是不是在想,他寫的那些美好、善良的詩和故事究竟能栽種出些什麽呢?他好像能肯定,又不能完全確定。但是他對自己說,我還是要繼續栽種,因為我是一個種處女地的人!

安徒生銅像軟和、縹緲的目光也是哥本哈根大街上的一個童話。

我是一個種處女地的人。所有的為孩子們出版他們最應該閱讀的書的人也都是種處女地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好好種,孩子們也應當好好讀。真正的富豪,不是那些瞎編、瞎出下爛書籍的人,而應當是好孩子,是我們。隻不過這裏所說的富豪不是指擁有很多錢,而是指生命裏的優良、體麵、高貴的情懷,是指孩子們長大後,怎麽看都是一個像樣的人,從裏到外充滿經典氣味!這不是很容易達到。但是,閱讀經典長大的人會渴望自己達到。這種渴望,已經很經典了!

“民族魂”

——關於魯迅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法捷耶夫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魯迅出生於沒落的士大夫之家,年少時就體會到世事艱辛,人情冷暖。成年後的魯迅離開家鄉,去往南京求學,其間接觸到西方的科學文化,開拓了視野。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在仙台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在日期間,魯迅日漸感受到作為弱國子民的悲哀,並對同胞的麻木不仁深感痛恨,這使他認識到“精神的麻木比身體的虛弱更為可怕”。因此魯迅毅然決定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文學來喚醒沉睡中的國民。

1909年,魯迅迫於生計,回國任教,經曆了一段苦悶彷徨的時期。從1918年開始,魯迅開始大量創作文學作品,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狂人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在開創了新文學革命的同時,也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向舊中國的文化和禮教正式宣戰。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還創作了《孔乙己》《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同時還撰寫了大量散文和雜文作品,成為當時批判舊道德、舊思想的新文化旗手。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凡。他多從社會最底層的民眾生活取材,犀利地描繪大眾疾苦,冷酷地揭露舊社會的種種病態。對於權勢者和偽君子,魯迅深惡痛絕,毫不留情;對於可憐而愚昧的貧苦百姓,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作品擅長描繪人物,刻畫心理,並以其手術刀一般的筆觸將民族的“劣根性”展露無遺,使人讀來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魯迅的散文或深沉冷峻,或辛辣風趣,不管是針砭時弊還是緬懷人事,寥寥數語,卻總能真摯感人,又暗藏睿智。

魯迅晚年積勞成疾,於1936年病逝於上海。魯迅死後,上海上萬民眾自發上街為這位偉大的作家送行。毛澤東更是盛讚魯迅為“民族魂”,並稱“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直至今日,魯迅仍是我國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被選入教科書,而他的文集也始終被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深深閱讀並喜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