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01 相對先進的“渾天說”,為什麽會敗給“天圓地方說”?
“天地混沌如雞子”,是盤古開天辟地傳說中的觀點,其實是引用自渾天說的理論。
渾天說認為“天地如雞卵,地處天中猶卵黃”(王夫之《思問錄·外篇》)。天和地就像雞蛋一樣,地在天中,就像蛋黃。把天地比作雞蛋,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理論了,可為什麽後來是“天圓地方說”占據了主流呢?
因為古代帝王不允許。
渾天儀雖然是張衡製作的,但渾天說出現得遠比張衡早得多。張衡(78—139)是古代天文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從小聰穎異常,癡迷天文、地理。後來發揚先秦時的渾天說,動手改進了渾天儀。
可惜渾天儀“說明書”《渾天儀注》不久後就失傳了。然而這篇“論文”的援引量實在是高,高到人們能從其他作品上看到許多被引的段落,因此能夠知道個大概。
除了“雞蛋”理論,張衡還表示,地球孤獨地懸浮在天內,天很大,而地很小。地球為什麽能懸浮呢?是因為天的表裏都有水,天與地各自都乘著水,被氣推動。周天365度的四分之一,我們看見的隻有其中的一半,所以二十八宿半隱半現。天就像車輪一樣旋轉運作。
與此同時,張衡認為,月亮本身不會發光,看著像發光,是因為反射了太陽的光。月食則是因為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成一條直線,陽光被地球遮住而形成了暗虛。(張衡《靈憲》:“當日之衝,光常不合,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
由此可以推測,他應該知道大地是圓的。
可惜的是,後世渾天家因為種種限製,並沒有探討地球的形狀。人們竟默認蛋黃隻是一個比喻,依舊認為大地是個圓盤,漂在水上。
然而,即便沒有過多糾纏大地是不是球體,渾天說在當時也遭到了嚴重的非議。它挑戰了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蓋天說”的權威,渾天家的“論文”發表後,蓋天家的震驚程度絲毫不亞於1543年哥白尼發表“日心說”後歐洲學界的反應。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罵戰,極盡嘲諷之能事,罵了幾百年不止,幽默健談的西漢學者揚雄就參與其中。他起初是蓋天說的堅定支持者,後來被說服後,竟掉轉槍口,加入了渾天說的陣營,發表了震驚學界的《難蓋天八事》,對蓋天說進行了猛烈炮轟,揭露了其荒謬之處。
作為突然跳反的猛人,揚雄要求蓋天說的支持者務必給個說法,否則就應該老老實實地認錯。
他從小就是神童,少年時已博覽群書,通讀各科經典,達到了過目不忘的地步,後來成為一代巨擘。這樣的人為什麽起初還是會相信蓋天說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蓋天說並非如我們理解的那樣荒誕,它有模型,有一定的數據支持,能夠完美地解釋人們的諸多困惑。
蓋天說出現的時間很早,有過一係列理論補充。比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就像一個華蓋(傘),地就像一個棋盤,曾子就否定過這個觀點。
他認為,既然天是圓蓋,地是棋盤,那地的四個角豈不伸出天外去了?他還聽他的老師(孔子)說過,這裏的天實際上是指天道,天道是圓潤的,地是指地道,人間的法則必須是方正的。
由於連曾子都不信蓋天那一套說法,蓋天家們便向前邁了一步,改說:“天還是圓的,地則是拱形的。”也就是“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周髀算經》)。天像個蓋子,地是與天平行的一個弧,就好像倒扣的盤子。
這時候,蓋天說其實已經很像那麽回事了,經得起一些實測的考驗,所謂“瞻星望月,蓋不及渾;度景量天,渾不及蓋”。然而,對於日月星辰的測算是蓋天的短板。按它的模型運算,衝突太多。解釋天象,還得靠渾天說。
渾天說挑戰了蓋天說的權威,遭到了群嘲,也是有原因的。在西漢,率先被官方邀請的渾天說學者,是巴蜀一位名叫落下閎的人。京城的學者認為他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是個民間科學愛好者。被征召進京後,落下閎極有可能造出了第一代渾天儀。但因為出身寒微,他的技術和理論都被人瞧不起。
到漢昭帝時,天文學家鮮於妄人檢驗了渾天說,引起了一定的討論,漸漸有了一批堅定的支持者。
但是注意,“鮮於妄人”很有可能不是這位學者的真名。所謂妄人,就是狂妄之人。我懷疑這個名字就和武則天時期的“梟庶人”、朝鮮王朝女子“金介屎”一樣,有可能是因為後來他說了什麽話,辦了什麽事,觸怒了當權,被剝奪了原名,安上了這樣一個惡名。
渾天說的發展,就是這樣艱難。
然而真理越辯越明,到揚雄時代,渾天說已與蓋天說平分秋色。揚雄起初學的是蓋天說,之所以跳反,是在與朋友一次次辯論,一次次實際測驗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當他意識到自己是錯的,就立即毀掉了自己之前所有關於蓋天說的論文,成了渾天說的支持者。至此,渾天說被大量學者認可,走向了曆史的舞台,成了漢人天地觀的主流。
然而,幾百年後,人們對天地的認知又被重塑了。
南北朝時期,相對落後的蓋天說得到了梁武帝的支持。他之所以這麽幹,是因為他喜歡和天竺(古印度)來的僧人聊天,他還曾召見過達摩祖師。
在古印度,有一種類似於蓋天說的天體運行說。梁武帝並不是學者,卻對佛教感興趣,從天竺僧那裏了解到了這種學說後,深表認同,雙手支持,便發布命令,令學者持蓋天說。
唐代天文發達,渾天說又被確立為主流。宋代的理學家更進一步提出“地在氣中”的觀點,表示大地其實是在氣中的,並不在水中。這時的人們已經無限接近真相。
然而,元代以後,無論是渾天說,還是改進後的蓋天說,都沒能成為學界與民間的主流。上上下下對於天地的認識,竟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天圓地方”上去了。
而此後的朝代,除了引入一些西方的天文曆法,天文研究本身並沒有什麽像樣的建樹。甚至大地是圓球的觀點在被東引後,也遭到了人們的非議,直至清末才有所好轉。
究其原因,是因為“天圓地方”的觀念更符合統治者的需要,迫使人們對天地的觀測與思考陷入嚴重停滯的狀態。由於古代君王的所為總是“上應天象”,天象衝和,代表著實行了仁政。天降異象,就要發罪己詔。那些謀反的人,無不喜歡請人“夜觀天象”,利用民眾對上天敬畏和恐懼心理製造事端。因此,統治者嚴厲禁止民間的天文勘測與學習,甚至出台了法律規定:
凡私自學習天文曆法的,流放、充軍。製造、發明新曆法的,殺頭。(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
要知道,一個學科,一項技術,如果沒有足夠多新鮮血液的注入,沒有足夠多的研究者,隻在極少部分人中流傳,漸漸就會失傳,甚至出現嚴重的返祖現象。
以保溫瓶為例。宋人張虞卿,曾在土中挖出過一個看起來是幾百年前的瓶子,居然能儲存熱水。他本來不知道這個瓶子有保溫的功能,隻是倒熱水進去,過了兩天居然還燙嘴,於是一直帶在身邊自用。後來一個不小心把瓶子打碎了,他才看見裏麵是雙層的。
但是,在宋代,“保溫瓶”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也沒人知道它什麽時候流行過,都有哪些人會做。即便有人知道了結構,也沒能複製出來。至20世紀初,日本製造的保溫瓶才反過來進入中國市場,市民們見到這樣神奇的東西,非常興奮,稱之為“魔法瓶”,爭相購買。
同理,天文測量與大討論也受到狹小流傳麵的限製,漸漸變得萬馬齊喑。僅存的一點餘熱,也隨時會被官家撲滅。人們對天與地的理解出現了返祖現象,“天如華蓋,地如棋盤”的蓋天說,再度占據主流,成為多數人的天地觀。
很多時候,技術是服務於秩序的。當係統趨於保守,人們的思想也就裹足不前了。直至人們走向新的時代,換了新係統,才有機會探索宇宙的真相。
楚國詩人屈原著有《天問》, 2300年過去了,有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有的問題還是沒有答案。追求真理的過程總是艱苦而又漫長的,人們昂首天外,埋頭苦幹,有了更宏偉的天地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