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21個低級錯誤:目標綜合征

我之所以把“目標綜合征”單列為一章是有原因的。從其本身來看,過於關注目標並不是一個缺點。跟我們前麵談過的20個習慣不同的是,“目標綜合征”不是相互作用的。它並不是一種對待別人的行為,卻常常是其他所有壞習慣的根源。

“目標綜合征”是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必然接受的諸多矛盾之一。這種對於目標的狂熱追求往往正是我們克服困難,將自己的工作盡量做到完美的動力所在。

在很多情況下,追求目標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我們很難指責一個想把工作完成得盡善盡美的人(尤其是當你把他跟那些拖拖拉拉的人相比較的時候)。但當一個人過於關注目標的時候,他也很可能已經距離失敗不遠了。

籠統說來,所謂“目標綜合征”,就是指一個人過於關注目標,以至於不惜犧牲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甚至忘記更高的使命。

一個人之所以會患上“目標綜合征”,根本原因在於他沒有真正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麽。很多人相信,隻要賺到了足夠的錢,體重減輕了30磅,或者是得到了拐角的那間辦公室,自己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於是我們就會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這些目標。可直到很久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在賺錢的過程中,失去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的家庭;在拚命減輕體重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比肥胖更大的傷害;在追求拐角那間辦公室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傷害到其他的同事,而他們的支持和忠誠,其實才是我們成功的真正關鍵。在經過重重困難而實現目標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自己走錯了方向。

導致“目標綜合征”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誤解了別人想讓我們做什麽。舉個例子,上司要求我們當年實現10%的增長率,當我們發現,自己很可能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目標綜合征”就會迫使我們采取一些有問題的、不是那麽誠實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換句話說,我們有時會為了實現別人為我們設定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並且會在這個過程中作弊。可如果你仔細反省一下的話,你會發現,自己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實現這個10%的增長目標,而是要取悅自己的上司。唯一的問題就在於,我們要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要麽不願意承認這個問題。

所以,一個患有“目標綜合征”的人很容易混淆自己的價值觀——當他過於關注自己的目標時,就很容易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結果,我們會在拚命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忘乎所以。當一個人能夠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時候,我們便會對他和顏悅色;而當一個人對我們實現目標沒有幫助的時候,我們便會將其拒之門外。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地變成自私的陰謀家。

我曾經指導過一位名叫坎黛絲的營銷主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坎黛絲都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她38歲,婚姻幸福,家裏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小淘氣。在平日的工作當中,坎黛絲總是精力充沛,闖勁十足。為此,公司特地破天荒地給她配了兩位私人助理。她的手下對她的創造力和沉著冷靜,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欽佩不已。她總是能夠完成上司布置的任務,所以她的辦公室裏到處擺滿了“年度營銷主管”的獎杯,還有各種行業雜誌刊登的照片,她的CEO甚至堅信她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那麽,坎黛絲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她總是很難留住人才。在跟她共事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多人會要求調到其他部門,甚至幹脆辭職。而我的工作,就是找出人們為什麽會這麽做。

在跟坎黛絲的同事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沒有一個人覺得坎黛絲的雄心勃勃有什麽不對。她總是會為自己確立清晰的目標,總是想在自己所在的行業裏成為“超級明星”——而且,她顯然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由於患上了“目標綜合征”,坎黛絲已經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充滿熱情和樂觀了。她變得越來越嚴苛,對待下屬也越來越冷酷無情。她的一位下屬告訴我,坎黛絲的心甚至可以冰凍半打啤酒。

隨著進一步了解,我發現人們對坎黛絲最主要的抱怨就是:她總是要成為焦點,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對象。坎黛絲並不吝嗇稱讚別人,一旦她的某位下屬作出了成績,她會立刻不遺餘力地大加稱讚。可每當向上司報告工作的時候,她一定要成為所有工作的核心,這就是她的缺點。“目標綜合征”使得坎黛絲已經變成了一個過於關注榮譽的人,她甚至會把那些根本不屬於自己的功勞據為己有。

我很清楚,隻要我能讓她意識到,成為明星並不是真正的關鍵,關鍵是要成為一位高效的領導者,所有的問題就都可以迎刃而解。她就再也不會不擇手段地從自己的同事和下屬手中搶功勞了,她甚至會把下屬的成功,看成自己領導能力的體現。

正像我說的那樣,我之所以會把“目標綜合征”單列一章,原因就在於此。“目標綜合征”本身並不是一個缺點,但它會引發一係列問題。它會讓一個人的天才和好意變質,讓一個人變得不再受歡迎。追求夢想是一回事,但如果追求的方式錯了,你的夢想就很容易變成夢魘。

《桂河大橋》中的主角尼科爾森上校——扮演者亞曆克·吉尼斯憑此影片贏得了奧斯卡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部影片中,吉尼斯扮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個身陷緬甸的戰俘,日本軍官命令他帶領其他囚犯為日軍修建一座大橋。尼科爾森是一位了不起的領導者,凡事都喜歡追求完美——在修建大橋的時候也是如此。很快,橋建好了,他不僅修建了一座大橋,而且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盟軍要求他炸毀大橋,切斷日軍退路。這時,他居然有些猶豫不決。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就在他最終引爆大橋之前,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詞:“我到底做了些什麽呀?”他過於關注自己的目標了,以至於忘記了贏得戰爭才是更大的目標。這就是我所說的“目標綜合征”。有時過於追求目標甚至可能會傷害到我們所在的組織、我們的家人,或者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人在華爾街到處可見,他們都是“目標綜合征”的受害者。我曾經問過一位雄心勃勃的分析師:“邁克,你這麽拚命到底是為了什麽呢?”他回答道:“你覺得我是為了什麽呢?你以為我喜歡這個地方嗎?我之所以如此努力地工作,隻是為了要多賺些錢而已。”

我接著問道:“你真的需要那麽多錢嗎?”

“現在確實需要了。”邁克做了個鬼臉,“我剛剛第三次離婚,每個月都要支付三筆贍養費。我都快破產了。”

“為什麽總是離婚呢?”我問道。

邁克長歎了一口氣:“她們總是抱怨我把太多時間用在工作上了。她們根本不知道賺這麽多錢有多難!”

這是一種典型的“目標綜合征”,如果後果不是這麽嚴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可笑的做法。

關於“目標綜合征”,最具諷刺意味的例子之一就是著名的“樂善好施者”(Good Samaritan)研究。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的達利和巴特森發起了這項研究。在這項涉及麵甚廣的研究中,研究者們要求一群神學院的學生穿過校園,去作一場關於“樂善好施”的布道。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們告訴某些學生說,他們已經遲到了,需要加快腳步,所以這些學生相信,已經有很多人在布道場等候他們了。在穿過校園前往教堂的過程中,兩位研究者聘請了一位演員來扮演病人,讓他坐在路上,一邊咳嗽,一邊呻吟。結果呢?有90%的神學院學生都隻顧匆匆忙忙地趕往教堂,完全忽視了路邊這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最後的研究結果表明:“事實上,在匆忙趕往教堂的過程中,甚至有一位學生直接從病人身上跨了過去!”

我相信,這些學生當中很少有人本來就是“壞人”。跟尼科爾森上校一樣,他們也都是很有道德感的人,願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身邊的人。可正是“目標綜合征”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坎黛絲、尼科爾森上校、邁克還有神學院的學生們到底怎麽了?

他們都在追求成為焦點,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都很匆忙,都要在限定時間之前完成工作!他們都在做一些自己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都認為其他人都要依靠他們!

這些都是導致“目標綜合征”的典型原因。他們都很有自製力,強烈地追求實現目標。可他們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卻又是那麽目光短淺。

坎黛絲正在向巔峰攀登,但卻不小心踩到了同事的肩膀上;尼科爾森上校在修建大橋,但卻很可能會因此輸掉戰爭;邁克正在瘋狂地賺錢,但卻不斷地失去自己的家庭;神學院的學生在匆忙趕去布道,但卻忘記了自己真正的任務是去幫助身邊的人。

該怎麽辦呢?

答案非常簡單,但也並不容易。你必須退後一步,深吸一口氣,注意觀察,仔細看清,到底是什麽讓你如此執著於一個錯誤的目標。

問問你自己:你什麽時候感覺時間壓力是最大的?什麽時候感覺非常著急?什麽時候感覺自己在做一些別人告訴你十分重要的事情?什麽時候感覺別人在依靠著你?

或許你的答案是:總是有這種感覺。不幸的是,這些都是導致“目標綜合征”的典型條件。我們每一天、每一分鍾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它們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我們才應該認真反省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眼前的生活,跟我們想過的生活對比一下,問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什麽?為什麽要做這些?”

問問自己:“我在做什麽?我做的工作真的能幫助我的組織實現它的目標嗎?”

你真的是在賺錢養家嗎?在你賺錢養家的過程中,你是否早已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家人拋到腦後?

你真的是在布道嗎?在去布道的路上,你是否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是幫助周圍的人?

在付出所有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但卻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死胡同的時候,你是否會問自己:“我都做了些什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