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馬之戰》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約1491—1492年

大理石

84.5厘米×90.5厘米

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故居博物館

人們常說,這件浮雕作品中蘊含了米開朗琪羅後來在繪畫和雕塑作品——特別是在西斯廷和美第奇小聖堂教堂的設計中——一直不斷探索的思想。這件作品無疑揭示出一個在其作品中居於主導地位的主題:行動中的**男性。

扭動著、掙紮著的一團肢體從石板上滾落到我們所處的空間。作品沒有完成,表麵僅進行了粗略的勾畫並留下了不均勻的拋光,因此我們從未遠離過雕刻這些人物所用的原始石料。但這件作品的主題是什麽呢?為米開朗琪羅寫傳記的作家也不確定。不知為何,阿斯卡尼奧·康迪維說這部作品表現的是德亞尼拉(Deianira)遭到的奸汙(這並不是作品的主題)。大多數人同意瓦薩裏的觀點,稱其為“半人馬之戰”,盡管從畫麵上基本分辨不出這類動物在哪裏。與其說是前麵兩位提到的主題,不如說它表現的是掙紮、糾纏在一起的人體旋渦,肢體在一團混亂的石化肉體中時隱時現。各種輪廓互相交纏,錯綜複雜地互相緊扣,一個個肢體呈現符合對位法的呼應關係,在混亂中創造出某種表麵的有序。藝術家極其高明地讓觀看者聯想到,即使我們看到的隻是身體的一部分,但這些人物其實是完整的。

米開朗琪羅充分利用了石料的厚度,將人體鋪陳在不同層次的平麵上。盡管畫麵已經相當緊湊,幾乎沒有剩餘的空間,米開朗琪羅仍然利用層層堆疊營造出深度錯覺。米開朗琪羅填滿了石料表麵的全部空間,隻留下了頂部邊緣,他在那裏留了一條較寬的、隻稍微用鑿子加工過的石料。至於這部分石板為何不經加工,似乎沒有合乎邏輯的原因。可以想象,米開朗琪羅考慮過把它拿掉(注意他如何在背景人物頭部上方的石板上刻了水平線),這樣一來,浮雕更像是一座古代石棺,他無疑了解並研究過這些古代石棺,尤其是在附近的比薩。

從另一方麵看,盡管它並未完成,但這條僅粗磨過的石帶可能帶有某種建築元素的暗示,例如米開朗琪羅的前輩,14世紀的大師尼科拉(Nicola)和喬萬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所雕刻的講壇浮雕外框。無論我們如何解釋這處反常,它無疑與整個作品一樣,都是未完成的部分,它使我們無法忘記,這件作品並沒有明顯的用途。它立不起來,石板又極其沉重,很難掛在牆上。這件雕塑最大的可能是一件練習和示範作品,米開朗琪羅晚年認為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