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教堂穹頂草圖》

米開朗琪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08—1509年

紙,紅色粉筆,鋼筆和棕色墨水

285毫米×195毫米

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對於在西斯廷教堂穹頂上繪畫這一艱巨任務,我們可能禁不住要思考,米開朗琪羅開始畫的時候是怎樣一種情形?答案是:萬般不情願。從這幅草圖中可以找到證據。

創作如此龐大浩繁的作品——洋洋二百五十多個人物——之前,米開朗琪羅想必繪製過數百甚至數千張草圖,可實際上隻有不到五十張草圖能夠與這件裏程碑式的作品相關聯。我們知道他銷毀過許多工作圖紙:他希望我們看到成品,而不是艱苦的創作過程。包括本作在內的幾張草圖保存至今,我們才能有幸對作品的演變略知一二,使我們得以了解米開朗琪羅工作和在這項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工程之餘忙裏偷閑的狀態。

這幅草圖中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主題,是用紅色粉筆繪製的年輕的“精靈”(ephebe),這個人物陪伴在利比亞西比爾(女先知)身邊。這個半身像與最終畫在天花板上的一個人物是同一人,他們的扭頭動作有著同樣隱去的輪廓(profil perdu),左手都抓著一冊卷軸,右臂有著同樣的姿態。還是用紅粉筆,米開朗琪羅繪製了西比爾(女先知)因緊緊抓住寫有她預言的沉重書冊而繃緊的右手。畫完這兩幅草圖後,米開朗琪羅顯然分心了。不知道過了幾分鍾還是幾小時,但是一段時間後,他在同一張紙上又用鋼筆和墨水畫了另外幾幅草圖。草圖底部的空間畫滿了對人物的六種不同構思。這些設計無疑將用在教皇儒略二世墓碑的裝飾上。隨後,米開朗琪羅將紙片旋轉了九十度,又畫了一小截柱頂,可能還是用於同樣一座墳墓。我們看到米開朗琪羅的思想開了小差,暫時離開手頭的項目——為大穹頂畫草圖——轉而投入他最想投入時間和精力的項目:教皇的大墓碑。就這樣,我們得以在同一張平平無奇的稿紙上見證了藝術家的精力在若幹個項目上來回跳躍,幾乎要精神分裂,以及他是多麽艱難地調和幾樣南轅北轍而又不得不做的項目。

濕壁畫隻能在氣候幹燥的幾個月,即春末、夏季和秋季進行繪製。在冬季的幾個月裏,濕氣太大,製作濕壁畫的石膏和水很難調成正確的比例。我們可以想象,米開朗琪羅當時手頭的大理石石料源源不斷,因此可以在冬天,甚至在繪製西斯廷教堂穹頂壁畫草圖的同時雕刻儒略的墓碑。這幅草圖證明米開朗琪羅一邊創作墓碑,一邊繪製穹頂天花板;一邊雕塑,一邊繪畫。事實上,若幹項工作齊頭並進是米開朗琪羅一貫的工作方式。然而,我們很少得見如此紮實可靠的證據,展現這位藝術巨匠的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