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後主亡國

宋太祖在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方略後,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先後出兵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八個小國。這樣一來,南方的“十國”中就隻剩下南唐和吳越兩國了。

南唐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割據政權,那裏土地肥沃,在“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中也沒有像中原那樣遭到戰爭的破壞,因此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但是南唐的國主在政治上卻顯得十分昏庸無能,並沒有將經濟上的優勢轉化成強盛的武力。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千百年來為人傳誦,他對詩詞、音樂、書畫都十分精通,他的父親李璟也具有較高的文學才能。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卻非常失敗。

雖為大國,南唐在對北宋的關係中一直采取低姿態。趙匡胤一登皇位,唐主李璟就派使者送來金帛朝賀。後來在平定李重進叛亂時,親征至揚州,李璟又派大臣馮延魯帶著財物來犒勞宋軍。太祖非常傲慢,責怪南唐幫助叛軍。馮延魯不卑不亢,說正是因為南唐沒有幫助叛軍,所以他們才失敗的。太祖有些生氣,說:“將軍們現在都勸我渡江南下,你說怎麽樣啊?”馮延魯非常鎮靜,說:“陛下神武,統領大軍前來,我們小小的唐國哪裏敢抵抗。但我們國主還有親兵侍衛數萬人,願憑長江之險,與國主同生死!”那時,宋朝基業未穩,宋太祖也隻是出言試探,他嗬嗬地笑著對使者說:“我隻是跟你開個玩笑罷了,你不要在這裏胡說八道。”

滅亡南漢之後,北宋就開始加緊備戰進攻南唐。此時,南唐李璟已死,李煜即位。李煜已感覺到了危險,但他仍然每年向宋朝繳納大量貢賦,更是上表宋太祖,主動要求削去唐國主稱號,改稱江南國主。李煜詞寫得好,為人也並不愚笨,他知道恭順並不能買來平安,但是又清楚自己沒有力量與趙匡胤對抗,他隻求能夠盡量拖延滅亡時間,並不在軍事政治等方麵進行救亡的準備。

開寶七年(974),宋太祖認為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為了師出有名,他下詔要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到開封朝拜。李煜是個膽小的人,害怕被宋扣留,不敢前往。這一年九月,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兵、步兵進攻南唐。

曹彬從荊南帶領水軍沿江東下,很快就占領了池州(今安徽貴池),進駐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潘美帶領的步兵到了江北,被滔滔江水擋住了去路。宋太祖對此早有準備,他命人造了數千艘黃黑龍船,並準備了大量巨竹,利用竹子將大船綁在一起,搭成浮橋,步兵就可以像走在陸地上那樣順利過江了。潘美到達江邊之後,馬上派人依旨趕造浮橋。

宋軍南下並沒有耽誤後主李煜的宴飲,他仍然像往常一樣和大臣們一樣躲在金陵的宮殿裏喝酒。當聽說宋軍要搭設浮橋渡江時,李後主便問周圍大臣這可如何是好。有大臣說:“自古以來,就沒有聽說過有搭浮橋過江的,他們這件事肯定是辦不成的。”聽後,李煜端了酒杯,哈哈大笑說:“我早就說過他們隻不過是小孩子鬧著玩罷了。”

李煜沒有想到,宋軍隻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搭好了浮橋,潘美率步兵沿浮橋順利跨過長江天險。麵對渡江而來的宋軍,南唐守將屢戰屢敗。第二年二月,宋軍已開至秦淮河邊,和南唐的十萬水陸守軍對壘。宋朝大軍勢不可擋,在潘美的帶領下衝入江南兵大營,並乘機放了一把火,致使南唐的十萬主力大敗而逃。

宋軍已至金陵城下,後主李煜卻還蒙在鼓裏,仍然和往常一樣在後宮中和一批和尚道士誦經講道。一天,他偶爾到城頭上巡視,發現城外到處飄揚著宋軍旗幟,這才大吃一驚,明白江寧(今江蘇南京)已經成了一座孤城。

李煜回宮以後,派能言善辯的大臣徐鉉前往東京去求和。徐鉉見了宋太祖說:“李煜無罪,以小國服從大國,待陛下就像兒子待父親一樣孝順,從沒有過過失,陛下為什麽還要討伐他啊?”

宋太祖冷冷地反問他:“那麽你說父親和兒子能分成兩家過日子嗎?”

徐鉉依然不停地分辯,太祖按住寶劍,怒氣衝衝地朝著他罵道:“你還不快給我住嘴。李煜沒有什麽罪,但現在是天下一家,我的床邊怎麽能容忍其他人在酣睡!”

徐鉉隻能惶恐地回到江寧。李煜知道求和已經沒有了希望,於是連忙從湖口調來十五萬大軍,試圖解金陵之困。兵到皖口(今安徽安慶),與宋軍遭遇,受到兩路夾攻。南唐軍效仿周瑜火燒赤壁的戰術,想放火燒宋軍,哪知運氣不好,正碰到起北風,大火反倒燒了自己的軍陣,南唐軍全軍潰散。

宋將曹彬派人到江寧,勸李煜早日投降,免得城裏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到毀滅。後主還是想繼續拖延下去,於是曹彬下令攻城。第二天,江寧城就被宋軍攻破了。宋軍進城後,秩序井然,並沒有騷擾百姓。待在後宮裏的李煜知道消息後,叫人在宮中堆了柴草,準備放火自殺,最後畢竟沒有赴死的勇氣,隻好帶著大臣走出宮門,向曹彬投降。

李煜投降後,曹彬允許他帶五百人進宮收拾行裝,允許他帶上後宮中的任何珍寶財物。亡國已在眼前,李煜哪還有心思蓄積財物,隻是派人匆匆取了一點就出來了。走出宮門時,南唐樂師為他演奏起淒涼的離別曲。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李煜後來作的這首詞,正是當時情景的最好寫照。

李煜一行被押到汴京後,宋太祖對他還比較優待,封他為違命侯,並封他的妻子小周後為鄭國夫人。宋太宗即位後,又加封李煜為隴西郡公。

雖然同為“亡國之君”,但南漢劉善於諂媚,經常在太宗麵前曲意逢迎,李煜就不同了,他隻會作詞來寄托自己哀怨的情緒,口才卻是一點沒有,一來二去,太宗就對他有了猜忌之心。

太平興國三年(978)的元宵節,各位命婦依宋製入宮慶賀。李煜夫人小周後生得花容月貌,入宮時正巧被太宗看見,於是被太宗強留在宮中。李煜知道後,仰天流淚,自此心中更是淒苦無比。

農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這一天也恰好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感慨身世,提筆填了一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恰好被太宗派來監視李煜的人聽到,很快就傳到了宋太宗那兒。太宗一讀,勃然變色:“這個李煜還沒有忘記故國,如不將他除掉,必為後患!”於是,太宗賜李煜“牽機藥酒”,李煜喝完後便倒在**,轉眼已是氣息全無。

李煜死後,太宗廢朝三日,將其厚葬,並追封其為太師、吳王。

五、宋太祖的“祖宗家法”

作為開國君主,宋太祖在統一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也沒有誌滿意得、忘乎所以。平定南方諸國後,各國的金帛財寶源源不斷地運至東京,宋太祖將它們作為戰備物資,全部收貯在內庫,從不隨意揮霍。宋太祖本人有射獵和蹴鞠(踢球)的喜好,剛做皇帝時,他常常技癢難耐,時不時邀上幾名手下遊玩一次。一天,宋太祖正在後苑射鳥,有大臣跑來說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接過奏章,發現並不是馬上要辦的事,不禁有些惱火,便訓斥了那名大臣幾句。那大臣卻答道:“奏章裏的事雖然不是很急,但總比射鳥急吧。”宋太祖聽他反駁,就更加惱怒了,隨手抄起一把玉斧,擲向那人,那人門牙被撞掉了兩顆,並不作聲,隻是跪在地上,將牙齒撿起來裝在衣服裏。宋太祖問:“你想拿這個來控告我嗎?”那人說:“不敢!不過陛下既為天子,一言一行自然會由史官記錄在案。”宋太祖一聽這話,恍然大悟,作為天下主,一言一行至關重要,他趕緊將那位大臣扶起,向其表示歉意。以後,太祖慢慢地將射獵和踢球的嗜好戒除了。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在他統治期間,采取了“布聲教”的策略。布者,廣施恩德也;聲者,嚴威也。即所謂恩威並用。

宋太祖非常懂得籠絡人心。陳橋兵變後,宋太祖初入皇宮,看見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小孩,乃周世宗的兒子。宋太祖問旁邊的趙普、潘美等人怎樣處置才好,趙普說應該斬草除根,潘美在旁默默不語,太祖便問他的看法,潘美仍是不敢應聲。宋太祖說:“奪了人家的皇位,還要再殺人家的兒子,我實在是有些下不了手啊。”潘美這才說:“臣也曾在世宗手下當官,我勸您殺此遺孤,對不起世宗;勸您不殺,您又會認為我不忠於您。”宋太祖擺擺手:“你把這個孩子帶回家,就當是你的侄子撫養吧。”

一日宋太祖舉行國宴,周世宗朝留下來的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在宴席上大聲喧嘩,有人看不下去,勸他收斂一些,他卻突然跑到皇帝的屏風前放聲大哭。宋太祖並沒有發火,隻是派人將他扶了出去。有大臣說,前朝遺臣在宮中痛哭,是因為思念周世宗,應予嚴懲。宋太祖不以為然,說王著隻是一個書生而已,我知道他的為人,這事就不用再提了。王著酒醒後,非常後怕,見自己並沒有被殺,從此就死心塌地效忠宋太祖了。

作為一名武將,趙匡胤知道縱兵擄掠必將引起民眾的反抗,所以在對外征討中,宋太祖都要告誡軍士不要濫殺。平滅後蜀時,宋將王全斌在城中殺人較多,還放縱將士擄掠財物,引起後蜀民眾反抗,被趙匡胤懲治。

曹彬圍攻江寧時,宋太祖三番五次傳旨:“勿傷城中人。”於是江寧城內百姓性命財產得以保全。平定江南的消息傳到朝廷,群臣都上朝稱賀,趙匡胤一反常態,流著眼淚說:“百姓受割據之苦,我以‘布聲教’安撫他們。可是攻城的時候,必定還有百姓在刀兵中喪失性命,這是我所感到悲痛的。”

趙匡胤在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中,也采取了“布聲教”的策略。黨項族居住在宋西北邊陲,該地節度使李彝興欲與宋政權通好,便派遣使者向宋廷貢良馬300匹。趙匡胤對這件事非常重視,立即命玉工趕製一條玉帶回賜李彝興。為了製作這條玉帶,趙匡胤特意詢問黨項的使者:“彝興腹圍是多少?”使者回答說:“彝興的腰腹很大。”

“嗬嗬,看來你們的元帥是一個福人哪。”趙匡胤隨即命玉工打造了一條“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帶。

使者將玉帶帶回黨項,李彝興十分感動,表示要效力於宋廷。後來,宋軍進攻北漢時,李彝興果然給予了大力支持。

為了保持邊境安寧,趙匡胤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悉心綏撫”,對於那些不能遵此辦理的大臣,不管有多大的功勞,都予以撤換。靈武節度使馮繼業經常出兵奪取羌人的羊馬,引**亂,趙匡胤知道後立即罷免了馮繼業,改用段思恭駐守靈州。段思恭矯正了馮繼業的過失,按趙匡胤的旨意對羌人悉心綏撫,使邊境安定下來。段思恭也由此受到趙匡胤的豐厚獎賞。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的局麵,使趙宋王朝能夠長期鞏固下去,趙匡胤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軍事改革措施。

杯酒釋兵權隻是宋太祖軍事製度改革的一個開始。之後,三項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繼推出:

第一,建立樞密院製度。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三衙掌握著禁軍,但是沒有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卻不能直接掌握軍隊。這樣就使得調兵權與領兵權各自分離,相互製約,有利於皇權對軍隊的控製。

第二,內外製約。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都城開封,一半戍守各地,但開封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可以平定外地叛亂。而外地的軍力聯合起來也足以抗衡京城駐軍,這就使得內外軍隊互相製約,都不能發生變亂。

第三,兵將分離。采用“更戍法”,駐屯京城的禁軍和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使將官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當然也就不能率兵與朝廷對抗了。

為了消除那種專製一方的藩鎮,宋太祖采用了強幹弱枝的方略,主要內容有:

第一,削奪其權。將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劃為京師直屬,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聽令於節度使。對於那些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同樣以“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

第二,製其錢穀。將地方財權收歸中央。宋初於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長官需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善戰的人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又在地方上招募強壯的民眾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使得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地方上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地方軍,已無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製度方麵,削弱宰相權力。宋太祖即位後,宰相奏事仍然沿用舊製,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陳述。一天早朝,宋太祖突然對宰相王溥、範質說:“我眼睛有些昏花,你們把奏疏送上前來。”在範、王二人離開座位的時候,侍衛悄悄地將他們的座位都搬下去了。之後,宰相在皇帝麵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樣站著奏事了。宋太祖不僅從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而且將原屬於宰相的軍權交樞密院掌握,財權則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權力僅限於民政。

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在百官中推薦“官、職分離,互相牽製”的任官政策。如設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這樣就可以使各部門長官相互製約。宋代官製中,“官”是品級,隻是據此享受俸祿;“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同樣沒有實際權利。隻有由皇帝或書省“差遣”的臨時職務才能夠執行實際權力。任官時職、權分離,名、實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員都沒有辦法將權力、榮譽和威望集於一身,權力大的不一定職高,職位高的卻可能沒有權力。

為擴大統治基礎,宋太祖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

宋初時對科舉考試的範圍大大放寬,不管家庭貧富,隻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趙匡胤還規定了極為嚴格的考試製度,以防止權貴子弟舞弊。

宋太祖還著力於改變重武輕文的社會風氣,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複孔廟,開辟儒館,延用名儒。針對五代時期文教不興、學校荒廢的情況,他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學舍,當國子監開學講書的那一天,他還專門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賀。

宋太祖認為,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隨著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原來隻作為裝點擺設的文臣開始逐步取代武將,在政治領域活躍起來。

由宋太祖主導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製度。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麵,為後世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宋太祖所創立的這一整套國家治理製度也成為宋室世代奉為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過,宋太祖這些防弊之政、立國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麵。“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形同虛設,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官僚機構重疊,互相牽製,造成“冗官”“冗費”的情況與日俱增,而辦事效率又極為低下。到了北宋中後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終於使這個國家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局勢之中。

點 評

宋太祖趙匡胤稱得上是一代名帝,他的偉大功績和他的人格魅力息息相關。

太祖本人心地清正,寬仁大度,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勤政愛民,不好聲色,崇尚節儉。在他的帶動下,宋朝在開國之初有效地扭轉了五代以來奢靡的社會風氣。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複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麵,使飽經戰亂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太祖奉行“文以靖國”的理念,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麵,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後世有“宋朝是文人的樂園”之說。

宋太祖在開國之初,奮發圖強,勵精圖治,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他施行的減輕徭役、興修水利、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係列舉措,迅速把宋朝推向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出現了曆史上享有盛譽的“建隆之治”。

當然,宋太祖創製的“祖宗家法”也有不利的一麵,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最終導致了宋朝長期積弱的局麵。

相關鏈接

趙匡胤小傳

趙匡胤(927—976),宋朝開國君主,涿郡(今河北涿州)人。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為周太祖,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太祖死後,周世宗即位,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世宗死,恭帝即位,趙匡胤於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後,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後主李煜,除北漢之外,十國基本統一。趙匡胤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開封的宋代禦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