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隆基艱難登帝位

李隆基28歲當了皇帝,年號“開元”,由於他死後的廟號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後來史書上就稱其為“玄宗”。又因廟號中有個“明”字,又稱“唐明皇”。

他是唐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大哥李成器曾被武則天立為皇太孫。後來中宗即位,改封為宋王。李隆基剿滅了韋後和安樂公主,使父親睿宗複位。睿宗在確立東宮皇儲時有些為難,如果按常規來講,李成器不但年長,而且是嫡子,並做過太孫,但李隆基卻在建立王朝中立了大功,所以睿宗遲遲決定不下來。李成器看出父親的心事,就親自去見父親,流著淚懇請讓位,睿宗很感動。大臣們也認為李成器過於忠厚老實,不如李隆基能幹,於是,睿宗終於決定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與睿宗同是武則天所生。她長得方額廣頤,沉敏多權略。武則天以為她很像自己,從小就對她特別寵愛,常讓她參與機密,太平公主確實像她母親一樣,是個有野心的女人。武則天統治的年代裏,太平公主因知道母後厲害,還不敢爭攬權勢。

後來,在誅滅張易之、張昌宗時,太平公主出了力。在平叛韋後時,她擁戴相王為帝,又立了大功,這一切使她對政治的興趣更大了。睿宗因為太平公主屢立大功,對她更加尊重,常與她坐著商量國家大事,談得忘了時間。太平公主幾天不入朝,宰相們就要到公主府上去請示。宰相奏事時睿宗總要問:“與太平商議過嗎?”再問:“與三郎(李隆基)商量過嗎?”然後才批示。太平公主隻要有請求,睿宗無不聽從。宰相以下,要升要降,隻要太平公主一句話,經太平公主引薦而任用的達官貴人,不可勝數。一些鑽營之徒,都趨附其門,一時門庭若市,權力顯赫無比。太平公主的權勢欲和野心也愈來愈大。起初,太平公主以為李隆基年紀輕,對他當太子並不在意。後來感到太子英武,怕他將來對自己不利,便想另立一個懦弱的王子為太子,以便能常保自己的權勢。於是,她唆使人散布流言,說太子不是長子,按理不該冊立。睿宗聽到後,非常生氣,馬上下令不準再議論此事,違令者斬。太平公主又在太子左右安置了許多耳目,窺視太子的行動,哪怕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太平公主都知道,這使太子深感不安。

景雲二年(711),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竇懷貞結為朋黨,想加害太子。太平公主還想拉攏侍中韋安石,派女婿唐暖去邀請他過府議事,被韋安石拒絕了。太平公主又唆使黨羽,散布朝廷內外都心向東宮的流言,企圖挑起睿宗對太子的猜忌,睿宗秘密召見韋安石,要他查訪此事。韋安石正色道:“陛下何來此亡國之言!此必是太平計謀。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共和,願陛下不要聽信這類讒言。”睿宗突然醒悟,說:“朕知道了,卿不要再說。”當時太平公主正好在門外聽到了這番談話,把韋安石恨得咬牙切齒,馬上唆使人陷害韋安石,幸虧宰相郭元振鼎力相救,韋安石才免遭迫害。

太平公主又在光範門內邀集宰相,暗示要他們改立太子,宰相們聽了,不覺失色。

過了幾天,睿宗對近臣說:“今有術士說,五日內當有急兵入宮。

卿等須注意防範。”中書侍郎張說估計又是太平公主搞的鬼,便說:“這必是有人想離間太子,陛下使太子監國,流言就自然平息。”姚元之立即附和:“張說的話,是安定社稷的大計,請陛下準行。”睿宗同意,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岐王隆範為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隆業為右衛率;太平公主與武攸暨安置到蒲州。太平公主接到去蒲州安置的製敕,十分懊喪。她探知是姚元之和宋璟的主意,不禁大怒,氣勢洶洶地責問太子。太子害怕了,奏說姚元之、宋璟離間姑侄,該從重懲辦。於是,貶姚元之為申州刺史,宋璟為楚州刺史。宋王、豳王暫不出任刺史,仍留居京都,但太平公主夫婦,仍須去蒲州。

四月,睿宗召集三品以上大臣,說:“朕天性恬淡,不以萬乘為貴,昔為皇太子,又為皇太弟,都堅辭不受,如今想傳位太子,眾卿以為如何?”群臣都不回答。殿中侍禦史和逢堯向來附和太平公主,說:“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景仰,豈可急於傳位!”睿宗沒有堅持,但下旨,令今後一切政事都由太子處理。凡軍旅死刑及五品官以上官吏的任命,先與太子商議定後,再奏聞皇上。五月,太子上表,想讓位於宋王李成器,睿宗不許。請召太平公主還京,睿宗應允了。

先天元年(712)七月,西方出現了一顆彗星,光芒數丈,經軒轅位進入太微星座。太平公主又利用這件事,派術士去對睿宗說:“彗星是除舊布新的征兆,皇太子當為天子。”太平公主的本意是要激怒睿宗,使他憎恨太子。不料睿宗聽了,正合心意,毅然說:“朕早想傳位,今天象如此,傳位避災,朕誌已決。”太平公主慌了,忙同她的黨羽入朝,竭力阻撓禪位。李隆基聽到此事,急忙趕來,跪在地上,連連叩頭說:“兒臣不過因為微功,被破例立為皇嗣,心中常常不安,今陛下急著要傳位,不知何意?”睿宗道:“朕所以能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勞。今帝座有災,所以傳位,轉禍為福,你不必多疑。”太子再三辭讓,睿宗變色道:“你要做孝子,何必定要在我靈位前繼位!”太子淚流滿麵,隻好退出。

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旨傳位太子,太子上表再辭,睿宗不許。太平公主弄巧成拙、追悔莫及,無可奈何地對唐睿宗說:“皇兄雖已傳位,但太子畢竟年輕,閱曆尚淺,國家大政,還需皇兄兼理。”睿宗覺得有理,召囑太子:“你以天下事重,一再辭讓,朕雖傳位,豈能忘記國家,凡軍國大事,我自當兼理。”八月初三,隆基即位,史稱玄宗,改元先天。尊睿宗為太上皇。太上皇自稱為“朕”,所下的命令為“誥”,每隔五日受大臣朝見一次,地點在太極殿。皇帝自稱為“予”,下達的命令叫“製”“敕”,每日在武德殿受大臣朝見。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以及重大的刑政由太上皇決定,其餘都由皇帝決定。

當時的宰相,多數是太平公主的黨羽,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偉商議發動羽林兵將他們一網打盡。商定後,劉幽求叫張偉秘密去見玄宗,說:“竇懷貞、崔湜、岑羲,都是太平引薦得做宰相的,日夜謀逆,若不早圖,一旦事發,何以得安!請速誅滅他們。臣已與劉幽求商定一計,隻等主上下令。”玄宗深以為然。

張偉出來,把此事告訴了侍禦史鄧光賓。鄧光賓又泄露給別人,輾轉傳到竇懷貞的耳朵裏,不由大吃一驚,急忙約了崔湜去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聽了,氣得暴跳如雷,立即進宮見睿宗,一口咬定玄宗要無端加害於她。唐睿宗馬上叫來玄宗,責問此事。玄宗一時無法解釋,隻好推到劉幽求和張偉身上,睿宗命玄宗懲辦二人,玄宗不得已,隻好將劉幽求、張偉、鄧光賓拘捕入獄。竇懷貞、崔湜等接連上奏,說劉幽求、張偉離間骨肉,罪當處死,玄宗堅決不答應,說劉幽求有大功於國家,功過相抵,不應處死,最後流放劉幽求到封州(今廣東封開縣)、張偉到峰州(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鄧光賓到繡州(今廣西桂平)。

自劉幽求、張偉流放後,太平公主依仗太上皇睿宗,氣焰格外囂張,朝廷七相,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依附於她,此時,朝政實為她所掌握。

王琚看到事態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曾多次請玄宗趕快采取斷然行動。玄宗鑒於劉幽求、張偉前轍,猶豫不決,恰好張說從東都派人進呈玄宗佩刀一把,玄宗不解其意,王琚說:“左丞是借刀示意,要陛下‘快刀斬亂麻’呀!請陛下斷絕疑慮,從速行動。”

這時,荊州長史崔日用進京奏事,玄宗征求他意見,崔日用奏說:“太平謀逆,已非一日。過去陛下在東宮,猶為臣子,若要誅討,尚需用謀。如今陛下身登大位,隻要一道詔書,誰敢不從?”玄宗沉吟道:“卿言雖是,隻恐驚動太上皇,有所不便。”崔日用道:“天子之孝,在於安定四海,若奸人得誌,社稷宗廟夷為廢墟,還談得上孝嗎?如怕驚動太上皇,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玄宗以為有理,便把崔日用留在京師,任為吏部侍郎,加強自己的力量。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玄宗采取了一係列手段,並按照崔日用的設想除掉了自己坐穩江山的一切障礙,最後,賜給太平公主一尺白綾,逼其自殺於大明宮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