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李淵稱帝建唐

李淵起事建王朝,中華從此開新篇。

李淵出生在隋王朝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和北周最高軍官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唐國公,他的父親李昞也是北周時的柱國大將軍。李淵的母親與北周明帝皇後和隋文帝皇後是親姐妹。李淵幼年喪父,7歲便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隋取代北周後,15歲的李淵被任命為隋文帝的貼身侍衛官,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顯赫的家族背景為他後來建立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隋大業十三年(617),隋煬帝派李淵到軍事重鎮太原去當留守(官名),負責鎮壓農民起義。盡管李淵鎮壓農民起義很賣力氣,也立了不少戰功,但是,隋煬帝還是不信任他,於是派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雄做太原副留守來監視他。李淵為此事生盡了悶氣,卻敢怒不敢言,隻能整天喝酒消愁。他的兒子李世民見他如此消沉,決定幫他改變這樣的境況。當時,反隋的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李世民向他的父親李淵分析當時的形勢,認為隋朝的統治不會長久,隻有趁天下大亂的機會,奪取政權,才能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李淵是一個保守的人,本不想反隋,但他知道要保住家族地位和利益,不確立自己在朝中的牢固地位是不行的。在當時烽火連天的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控製軍隊,但他也知道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找幾個有本領的人幫助自己才能達到目標,於是,他就囑托李世民去發掘人才。李世民對形勢觀察得更仔細,認為李家不反朝廷,朝廷早晚也要對付他們,所以他就借這個機會網羅人才。通過觀察自己周圍的朋友、幕僚,他發現被勞役的人中有個叫劉文靜的地方官倒是個很有頭腦的人,能為自己所用。於是,李世民就到監獄去探望他,試探他說:“像您這樣正直的人也被關進大牢,這世道真是忠奸不分哪!”劉文靜激憤地說:“如今還有什麽忠奸可言!除非有漢高祖、光武帝那樣的英雄人物,不然,天下是安定不了的!”李世民趕忙說:“您怎麽知道沒這樣的人物?隻怕是一般人發現不了。今天我來這裏,就是想和您商討天下大事,聽聽您的高見。”劉文靜十分高興,笑著說:“我到底沒有看錯公子,現在天下大亂,烽煙不斷,皇上隻顧在江南遊玩,這是個好機會。太原城裏有的是豪傑,唐國公手下有八九萬軍隊,隻要振臂一呼,殺出關去,用不了半年,天下就可以到手!”因為李世民知道父親起兵反隋的態度不是很堅決,便又問道:“隻怕家父不同意,怎麽辦?”劉文靜想了想,在李世民的耳邊說了幾句話,李世民點頭微笑。

第二天,李世民就派自己的親信帶著幾百錢財去找晉陽宮副監裴寂賭博,借此,與其搭上關係,過了幾天,李世民請裴寂喝酒,隨後裴寂又回請李世民。一來二去,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一次,李世民突然發愁地對裴寂說:“皇上把我們李家看作眼中釘、肉中刺,真是朝不保夕啊!

看來局勢早晚將有大變!我很想趁機幹一番事業,隻怕我父親不同意,您看怎麽辦呢?”裴寂和李淵的交情本來就很深,聽李世民這麽一說,想了想,說:“公子不必著急,我自有辦法。”

裴寂想起,不久前李淵曾收下了他送去的晉陽宮的兩個宮女,便在這件事上做起文章來。一天,他請李淵喝酒,兩人喝得醉眼蒙矓的時候,裴寂就說:“都是我害了您,我送您兩個宮女的事,怕要傳出去了……”李淵大吃一驚,嚇得酒醒了一半。私留宮女,滅門之罪,這可如何是好!裴寂趕忙說:“二公子世民怕事情敗露,招來大禍,正在招兵買馬,網羅人才,我看先下手為強,起兵反隋,也許成功。”李淵低頭沉思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說:“事到如今,也隻好如此了。”李淵走後,裴寂忙派人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李世民。

從這以後,李淵一想起宮女的事就發愁,吃不好,睡不下。偏偏這時候他手下的將軍又在打仗中失利,李淵更加不安,生怕皇上怪罪下來。

一天,他正在屋裏踱來踱去,焦慮地想著這些事,突然闖進一少年說:“大人,您不當機立斷,還待何時?”李淵一看是李世民,便問:“你有什麽主意?”李世民說:“大禍臨頭了。不如這時順應民心,舉兵反隋,奪取天下。我觀察了天下大勢,才敢這麽說。您如果要告發我,我隻好聽命。”李淵歎氣道:“我怎麽忍心告發你。隻是,以後你可要千萬小心,不要隨便說這樣大膽的言辭。”第二天,朝廷命令李淵出兵去鎮壓農民起義軍。李世民又勸李淵說:“父親不要再猶豫了。平不了盜賊,是您的罪過,平了盜賊,也不會得到信任,還是快做主張吧。”李淵走投無路,這才下定決心,起兵反隋。

李世民先是冒充皇帝的命令下了一道公告征兵,引起老百姓的強烈不滿,接著又想出一條公開招兵的妙計。一天,李淵對兩位副留守王威、高君雄說:“叛匪頭子劉武周現在占據了汾陽宮,要立即平叛。可是天子遠在天邊,這如何是好?”王威、高君雄說:“事情緊急,留守這時候就自己決定吧。”於是,李淵就名正言順地打著“討賊”的旗號,派李世民、劉文靜到各地征兵,又暗地裏派人去通知其他幾個兒子和女婿到太原會合。

不久,李淵的兵力迅速壯大,又都由他的親信統率。王威、高君雄起了疑心,決定暗殺李淵,不想消息走漏,李淵和李世民先下手幹掉了二人,並誣告他倆陰謀引敵入侵。

同年,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邁出了興唐滅隋的第一步。隨著局勢越來越好,李淵以前的顧慮也逐漸消失,並做出了富有政治遠見的重大決策:他派人出使突厥議和,表示願意永遠結為盟好,並請求出兵協助伐隋。這不僅消除了他揮師南下的後顧之憂,還得到外來的援兵,壯大了自己的聲勢。進而他又招募兵員,製造弓箭,蓄養馬匹,積極擴大自己的武裝力量。

與此同時,李淵廣泛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和政治地位爭取各界人士的支持,獲得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援助。在短短的120多天內,李淵便占領了關中,攻下了長安。

李淵率兵攻入長安後,覺得自己當皇帝的時機還不太成熟,便按計劃擁立代王楊侑為皇帝。他封自己為唐王、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等要職。楊侑當時隻有13歲,所以,實際權力掌握在李淵手中。

李淵有了權,進行了必要的封賞,然後開始報仇了。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和京兆郡丞骨儀曾經派人掘了李家祖墳,燒了李氏宗廟,李淵找了個理由把他倆殺了。然後又準備殺馬邑郡丞李靖,因為兩人過去有私仇。李靖是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很有些名氣,李世民便向父親李淵求情,免除一死,收羅到自己手下,李靖後來為李世民奪得皇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淵頒布了《約法十二條》,廢除隋朝一些不合理的法律,長安百姓民心穩定,附近郡縣官員都紛紛前來投奔。

且說隋煬帝楊廣,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根本不理朝政,於大業十二年(616)來到江都(今揚州市),在江都設了一百多個宮室,每宮都住著成群美女。楊廣帶著肖皇後和嬪妃們輪流到各宮去玩,並且大擺酒宴,每天換一個宮,每次宴會有上千名嬪妃參加。

楊廣為了自己能整天吃喝玩樂,把朝政大事交給虞世基管理。這時國家已經很混亂,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都處於危難之中,壞消息天天傳到朝中,但虞世基對楊廣報喜不報憂,楊廣整天被蒙在鼓裏。

時間久了,楊廣聽到一些風聲,似乎預感到隋朝江山不穩,夜間觀星相,預測吉凶,越看越不妙,一次竟突然對肖皇後說:“我的腦袋長得很好,不知以後誰能把它砍掉!”皇後聞聽此言嚇了一跳,他卻不以為然,認為“貴賤苦樂的滋味都應嚐一嚐”。

楊廣嘴上如此說,實際還是怕被人砍頭,他不去想如何平定中原混亂局勢,卻想再往南走,遷都至丹陽(今南京),並派人修建丹陽宮。

隨著楊廣來到江都一年多的禁軍思鄉情切,想盡快回家探望親人眷屬。但是,楊廣不僅不打算回關中,反而要南下丹陽,所以禁軍都心懷不滿。一位叫竇賢的將領率眾人潛逃,結果被楊廣派兵捉回,全部殺死。這件事發生以後,另外幾個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等在一起密謀,一致認為,與其等死,不如謀反,將暴君楊廣殺死。

這天,司馬德戡在禁軍中間散布說,皇帝得知大家都想回關中,非常惱怒,備下了毒酒,準備以犒賞禁軍的名義,將大家全部毒死。此言一出,迅速傳開,禁軍中像炸了鍋一樣,個個都想造反。司馬德戡帶頭起事,幾萬禁軍積極響應,很快包圍了皇宮。有人在東城放火,楊廣在宮內發現火光,聽到聲音,問值班的元禮、裴虔通發生了什麽事,兩人齊答:“草坊起火。”

不一會兒,元禮打開宮門,禁軍衝進皇宮,楊廣的近臣宇文化即捉住楊廣,押到前殿,司馬德戡和裴虔通各拿一把大刀,站在楊廣身旁。

楊廣從來沒見過這種陣勢,戰戰兢兢地問:“你們要做什麽……我有何罪?”

禁軍郎將馬文舉代表大家列舉了楊廣的種種罪行:違棄親廟、到處巡遊、騷擾百姓、驕奢**逸、草菅人命、頻繁對外征討、民不聊生、民窮國貧、盜賊四起,還要遷都丹陽……楊廣覺得馬文舉說的句句是實話,歎了口氣說:“我是對不起百姓……”

楊廣12歲的兒子楊杲,在楊廣身邊大哭,裴虔通揮手一刀,將他殺死,楊廣嚇得臉色慘白,說:“天子不能用鋒刃,拿毒酒來吧!”但是,將領們不同意,楊廣無奈,解下身上的絲帶,交給馬文舉。兩位將領在楊廣的脖頸上纏了幾圈,然後用力一拽,這個殺父害兄的皇帝,隻掙紮幾下,便結束了罪惡的一生。至此,楊廣共在位14年。

李淵在長安聽到楊廣被殺的消息,似乎有些難過,並且流了淚,畢竟他們是表兄弟。實際上,把楊廣趕下皇帝寶座,也正是李淵的打算,沒料到禁軍將領們替他除掉了這個絆腳石。

不久,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便逼使小皇帝楊侑禪位。

38年前,楊侑的祖父楊堅篡周,逼著小皇帝宇文闡禪位;38年後,李淵又逼使楊堅的孫子讓位,曆史重大事件,有時相似得驚人。

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死後,李淵廢掉隋恭帝楊侑,改國號為唐,自己當上了皇帝,稱為唐高祖,定都長安。經過一段時間的東征西討,終於統一了天下。

點 評

縱觀這段曆史不難發現,李淵建唐有其曆史的必然,他與其他實權派相比有以下優勢:

(1)顯赫的出身讓他有政治上的優勢,這是其他實權派所不具備的,也是他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2)他有一個穩定的後方支援和超前的用人觀念。他長期駐紮關中,有自己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悍的軍隊。在用人上,他認為要“接待人倫,不限貴賤”“卜祝庸保,量能使用”,這使得大量人才都投奔他,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李淵所在的關中受隋末農民運動衝擊較小,並且他手中有兵有糧,這是李密和王世充這些實權派所不具備的,這讓李淵戰備充足。

在大唐王朝的創建過程中,李世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並且在統一王朝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為以後“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相關鏈接

李淵小傳

李淵(566—635)即唐高祖,字叔德,唐朝建立者,公元618—626年在位。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曆官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之姐。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

十三年(617),拜太原留守。後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617)五月起事,十一月攻拔長安,初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日理萬機。

大業十四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了中央及地方行政製度,又修訂律令格式,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製度奠定了基礎。至武德七年(624),全國基本平定,重新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爆發。李淵傳位李世民,自稱太上皇。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的生活後,死於太安宮。諡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