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死

晉人崇尚名士,這一風氣始於東漢末年。所謂名士,就是指有獨特操守的人,他們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或清高孤傲、超凡脫俗。他們以某一獨特的行為方式,領一時之**,成為士人們的領袖。下麵我們借名士周的事跡,一窺晉人名士的“風度”。

周,字伯仁,汝南安成人,為安東將軍周浚之子。周年輕時就已神采奕奕,位入名士之列。廣陵戴若思為東南名士,素聞周之名。一次戴若思到了洛陽,就去拜會周,本想與周一比高低,但最終自知才能不及周,告辭離去了。周年滿二十弱冠後,承襲父爵為武城侯,被拜秘書郎,後累遷為尚書吏部郎。後來洛陽淪陷,周就也南遁到了江東。

司馬睿初鎮江左,請周為軍諮祭酒,拜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周的運氣很不好,剛到荊州上任,就碰到建平流民傅密等人造反、投靠成漢大將杜弢的事情。周當時還沒能完全控製住荊州,結果狼狽失據。多虧了東晉平民將軍陶侃遣大將吳寄率兵救助,才從荊州逃出,跑到王敦處躲了起來。後來周被召回建康,此後一直留在了建康。

當時東晉士人酗酒成風。周愛喝酒,能喝酒。在洛陽時,他一次能飲酒一石。到了江南,雖然幾乎每天都喝醉,可總是約不到對手。一天,他在洛陽時的一個酒友也逃到了江南。周見到老酒友,就高興地拿出兩石酒來飲,結果兩人都酩酊大醉。等周醒來,叫人去看那朋友時,那朋友早已經醉死了。周擔任尚書左仆射兼吏部尚書時,仍天天喝酒,略無醒日,被時人稱為“三日仆射”,更因此多次被罷職。

王敦舉兵叛逆後,周受命率六軍抵抗,但前鋒大都督王導消極抵製,晉軍互不配合,導致全線崩潰。由此王敦攻占了石頭城。晉元帝派王導、周率百官去同王敦講和,要王敦退兵。王敦見到周,就對周說:“伯仁,你可對不起我哩!”周回答說:“公興兵反叛,下官受命親率六軍抗擊,不幸失敗,沒有盡到職責,這確實是對不起你呀!”王敦與周共事於東宮,輔佐過太子。當時就因周說話直率,不給人麵子,令王敦對他十分畏懼。每當見到他,王敦便覺得臉上發熱,就是在冬天,也要不住地拿扇子扇風,以掩蓋尷尬。如今,王敦已手握生殺大權,卻仍被周挖苦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也是周的一種性格吧。

王敦入京後,護軍長史郝嘏勸周先避一避。周回答說:“我身為朝廷大臣,朝廷傾覆,我豈能貪生怕死,去叛國投敵?”不久,王敦就派兵士,將周與驃騎將軍戴若思同時逮捕。周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正好經過太廟,他就對著太廟大聲喊道:“天地先帝之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淩虐天下,神祇有靈,當速殺敦,無令縱毒,以傾王室。”話沒說完,兵士已用戟刺傷他的麵頰,鮮血直流至腳跟。戴若思見了嚇得麵無人色,周卻神色不變,兩旁路人都流下了眼淚。最後周、戴若思在石頭城南門外同時被殺。周那年剛54歲。

周之死,與王導不無關係。王敦起兵造反時,王導帶領王氏家族子侄百人,每天到宮門前請罪。周上朝經過宮門,王導就哀求著對周說:“伯仁!我家上百口人的性命就都托付給你了。”周則理也不理,大步走進皇宮與元帝議事。

而當元帝談起王導時,周竭力向元帝表明王導的忠心。而周與元帝議事時,元帝知道周喜歡喝酒,也就請他喝。周直喝得醉醺醺的才走出宮門。這時王導同家人仍在門前跪守。王導見到周,又連忙喊叫“伯仁”。而周則依舊不理王導,卻與左右人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係肘。”隨後就走了。等周回到家裏,則又詳細寫了奏折與元帝,為王導辯護,言辭十分懇切。可誰能料到,周最後就死在了他的名士脾氣上。

王導不知底細,由此憎恨周。等王敦攻入建康後,為鞏固王氏在朝廷的統治地位,王敦曾問王導:“周、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王導沒回答。王敦又問:“若不三思,便應令仆邪?”王導又不做聲。王敦最後說:“若不爾,正當誅爾。”王導仍然不吭聲。於是王敦派人將周、戴若思殺害。後來王導重掌機要,在清理中書省文件時,發現了周為他申辯的表章,看後不由涕淚交流,悔恨地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