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秦在連橫中稱雄

張儀等人的“連橫”說存在著與“合縱”說共有的弊病:過分看重計謀的功用,將玩弄陰謀和陽謀視為國家強盛的關鍵。然而,張儀等人的連橫策略卻獲得了成功。這是為什麽呢?其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它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和其他一係列比較有效的國策相匹配的,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而不像山東六國僅僅是孤立秦國的合縱之舉,忽視了強本之路。

第二,相對於六國,秦國的計謀也確實高出一籌,而且實施得比較成功。

第三,秦國的數任國君和大臣們都比較精明能幹,也有眼光;而東方諸侯的君主,則不乏像楚懷王、齊王建那樣的昏庸之輩,從而給秦國以可乘之機。

縱橫家陳軫曾說,“山東諸侯為秦相煎,秦不用出力;山東諸侯為秦相烹,秦不用出薪。”實際上,這隻說對了一半。當山東六國相煎時,秦總是不失時機地助上一臂之力;當山東六國相烹時,秦更是添上大捆薪柴。秦國有時不直接發動進攻,而是善於利用諸侯國家互相之間的矛盾,捕捉時機,然後推波助瀾,火上澆油,或明或暗地“幫助”一方去攻擊另一方,坐收漁翁之利。

例如,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國將軍景翠帶兵攻打韓國,秦助韓攻楚。同年,秦又勸魏伐燕。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將樗裏疾助魏伐衛。秦昭王四年,齊、魏、韓攻楚,秦又去救楚。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國又幫助韓、魏、楚伐燕。如此多變的招數,令人眼花繚亂。

《戰國策·秦策》中,張儀與秦王的一番對話,十分明確地表明了秦國使用這些“招數”的意圖。有一次,楚國攻魏,張儀對秦王說:“不如助魏一臂之力。這樣,魏若取勝,就會感激於秦國而聽命於您,並將西河之外的土地獻上。如果不能獲勝,魏國也就沒有了守衛的力量,那時您就戰國青銅武器圖

可以奪取它。”

後來,秦王采納了張儀的建議,選派皮氏率軍一萬、車百乘幫助魏。

最後魏國好不容易戰勝了楚鹹王,卻也因此筋疲力盡,於是更加害怕秦國,隻得乖乖地將西河之外的土地獻給秦王。

秦國在合縱連橫中趨利避害,贏得勝利的典型事例還有聯合燕、韓、魏共伐齊國一事。公元前287年,韓、趙、魏、燕、齊五國聯合攻秦,不戰而散後,齊國經過三次進攻,在公元前286年滅掉宋國。宋國一滅,燕與魏、趙以及齊聯盟更趨緊密。秦王於是抓住時機,親自出行,先後與楚頃襄王、趙惠文王、魏昭王、韓厘王相會,促成了燕、秦、韓、魏、趙五國聯合出兵伐齊。聯軍中燕將樂毅統一指揮,攻入齊都臨淄,令齊國幾乎亡國。雖然後來齊軍反攻,收複了失地,但齊國已非秦的對手。秦國的主攻方向從此轉向魏、趙、韓和楚國。而齊國也開始采用“事秦謹”的態度,坐視秦滅趙、韓、魏、燕、楚五國,這正是秦國所希望的。

就這樣,秦國在合縱連橫中機動靈活,趨利避害,最後雄霸天下。

點 評

合縱連橫是我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爭霸兼並戰爭的一個典型手段。

在這種陰謀加陽謀的政治、外交和軍事行動中,秦國巧妙利用東方諸侯之間的各種矛盾,趨利避害,機動靈活地實施戰略戰術,以事半功倍之效贏得了勝利,稱雄於諸侯,為後來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活動中,縱橫家們巧言如簧的辯術與智謀令後世歎為觀止,為中華文明之光增添了閃亮的一頁。

辯士與政客——範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