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就是判斷力

做聖人有什麽好處?或者說,如果我們的良知沒有被物欲遮蔽,使其正常運轉,我們能得到什麽,再或者說,良知的功效如何?

王陽明說,“良知”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這是儒家聖人們的傳家寶,是人世間最貴重的寶貝。誰如果能完全擁有它,那就如坐在船上得到了舵一樣,你掌握了舵,平瀾淺瀨無不如意,就是遇到大風大浪,隻要舵柄在手,也可以免於被淹。所以,王陽明讚歎道:“良知啊,你就是個試金石,你就是個指南針。”

他後來又把“良知”擬人化:良知就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產生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產生,任何事物都不可與它相比。所以,如果你能徹底光明良知,無一絲缺陷,你就會發現其樂無窮。到那時,你會發現:你就是電,就是光,就是聖人。你會手舞足蹈,天地間再也沒有任何樂趣可以取代這種樂趣。

其實,這段話並不是王陽明抽風,如果我們知道它的“萬物一體”感應論,就明白,良知就是造化的精靈,能生天和地,能造鬼和神,能度一切苦,能化一切哀。總之,隻要你擁有了良知,你此生就生活在極樂世界。

因為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世界上的一切事,無非就是是非善惡,分清了是非善惡,你就是絕頂的聰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這樣的人,想不在極樂世界都不行。

——分清善惡是良知作為品德方麵的能力,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為智慧方麵的能力。什麽事該做,什麽事不該做,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良知時,不要認為它僅僅就是良心,它應該是品德和智慧齊飛的良知。

王陽明說,良知和天下一切事情的關係,就如圓規、方矩、尺子與方、圓、長短的關係。事情隨時都在變,而不可預料,猶如方圓長短的不可窮盡。因此,規矩一旦確立,方圓與否就已注定,而天下的方圓也就不可勝用;尺度一旦製定,長短與否就已注定,而天下的長短也就不可勝用。

也就是說,良知能解決天下一切事,它就如圓規可以解決天下一切圓一樣。

如此看來,良知似乎是機器貓肚子前那個口袋,裏麵什麽都有。問題是,王陽明承認人人是個機器貓,也承認人人都有那個口袋,但是,我們如何把口袋裏的東西拿出來呢?也就是說,我們如何獲得不被物欲遮蔽的良知呢?

物欲和私欲,被王陽明認定是一個“欲”。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們暫時分作兩個“欲”來理解,“私欲”指的是在我們心裏過度的七情六欲,而物欲是外界給我們內心的刺激所產生的欲望。私欲是井中水,物欲是倒進杯裏的水。一個是自身就可以產生,另一個必須要靠外界的幫助(刺激)。私欲在我心中,不必需要外界的刺激就會產生,比如莫名的惆悵、哀傷。而物欲必須要外界的刺激,比如嫉妒、攀比。不過據王陽明所說,你嫉妒別人有錢有勢,還是在心的指使下用眼去看到的,所以說,物欲還是私欲,還是在心裏產生的。

這並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良知,而每個人的良知都會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獲得完全的良知,隻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這話說來輕巧,做起來實在太難。人生在世,由於要維持我們的肉體不至死亡,必須要解決生存的問題。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你難免會有物欲遮蔽良知的時候。比如你饑餓萬分,又沒有正當的辦法得到吃的,你會不會去偷?如果你不去偷,那就會被活活餓死,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把自己餓死,那就是犯罪。西方基督徒認為,人要頑強地生存,如果輕易地放棄生存,那就是自殺,自殺的人無論做了多少好事,都上不了天堂。可如果你去偷吃的東西,那就違背了良知。

王陽明對此的解釋是,可以偷,因為這是權宜之計,偷了後要記得以後還給人家。我們光複良知要從平時做起,而不是臨時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