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

知道了“萬物一體”,我們正式來談“心外無物”。

王陽明心學史上“心外無物”的故事很浪漫,這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製。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製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中詮釋“心外無物”最漂亮的樂章。它的意思是這樣的:你的眼睛受心的控製,你未看那朵花時,你的心在花身上就沒有動,於是你的心和它一樣,都處於沉寂狀態,由此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因為它和你心的節奏是一起的,這其實就是萬物一體,隻不過萬物和我都在沉寂狀態;當你來看它時,你的心在它身上,你的心動了,而花也映入你的眼,所以它的顏色和你的心一樣,都鮮豔、動了起來,這還是萬物一體,也就是動的狀態的萬物一體。花和你的心處於同等頻率和狀態中,請問,花在你心外還是在你心內?

其實,我們還可以換個方式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按今天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質本身。所以我們就可以這樣說,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來,但並非是它自身明亮起來,隻是光的反射。我們看見的花其實是映射到我們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間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們心中時就已是我們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們的心外。

我們看一位美女,認為她很美,其實這個美女是映射到我們心中的美女,和美女本身無關。美女被我們看到眼中時已經成了我心中的一部分,她不在我的心外。當她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時,我們還能記得她的形象就是證明。所以說,心外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