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塢堡計劃

“隻是使君,俺那兄弟現在還未脫去戰甲,是否能夠給他一套麻衣?”

龔都亢奮,他現在恨不得將所有的黃巾都就地變成大漢的軍隊。

這全賴大漢政策失調,在地方自保之後,郡守州牧獨攬大權,讓散居的黃巾也團結起來。

但他們團結起來對抗的人並非是大漢朝廷的中央軍,而是地方上的塢堡,徐州軍那樣的軍隊。

自然對歸順李雲義這樣披著朱虛漢軍一層皮的私軍,沒有任何抵觸。

“俺們造反是為了填飽肚子,是為了的衣食無憂。隻要使君給他衣食,我那趙家兄弟必然會為使君效力,護我朱虛。”

龔都說的誠懇,將姿態也放的極低。

李雲義聞言心頭有些發酸,倒是沒想到他們的要求這樣簡單。

從朱虛出發,一直到汶水渡口,他都跟這些率真的青州漢子待在一塊,對他們的秉性也是十分了解。

這些徐州軍,青州黃巾本就是本本分分的庶民,極少數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數目更多的是被裹挾,不造反就會被殺。

他們有的奢求衣食無憂,有的隻想回家種地,要求不可謂不低。

可即便庶民未開民智,所求不多。但在如今這王朝後期的混沌世道當中,也是奢望。

“衣衫食住是應當的,即便你不說我也會安排。隻是他是否從軍,這事全看他自己,你勿要去相勸。”

李雲義深知強扭的瓜不甜,在麵對龔都的時候,他再三告誡不要胡來。

至於他,在看到了第二隊軍士到來,將麻衣分發之後,便朝著塢堡而去。

塢堡當中,郭天已經跟在場的豪族打成一片。大家都是青州人,又都是讀過書的,自然知道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

“開鑿水渠一事籌集人力無錯,但為何要重新丈量土地的?”

鄭武早早地投資了李雲義,但架不住人心隔肚皮,李雲義對他談不上信任。他更沒時間跟他浪費,便將朱虛城已經在做的事情,一股腦的推給郭天安排。

“丈量土地是為了清理無主的土地,好安置俘虜。”郭天意味深長的道:“這些黃巾是小民作亂,隻要給了他們田地,他們就生不了亂。”

“我家使君還想從諸位手中換取種子,耕牛,農具,好叫他們能夠在搶種小麥,免得來年還需要接濟。”

朱虛縣經過一輪激戰之後,百姓風聲鶴唳,各項物資已經告竭。

朱虛四大家族三家都可以藏著掖著,唯獨李雲義不行。他寧願分家,少一些份額,也要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攥在手上,抓緊時間擴充自己的實力。

北方不比南方,如今一年隻種一季小麥,或是栗米。如果不能在秋天種完地的話,未來一整年的時間,俘虜就會變成的累贅。

青州如今最大的問題不是人口匱乏,而是因為黃巾席卷整個青州,饑荒已經發生。

被黃巾肆虐越久的地方,百姓便越是困苦,他們的一切都被青州黃巾搶走,生產失去秩序。

這是亂世,發展不了手工業,也沒有外貿渠道。糧食這種硬通貨有價無市,別的州郡的糧食想要賣入青州,首先得將路上的黃巾掃平。

不然商隊運輸多少糧食,他們就搶多少糧食。

李雲義唯一應對危機的辦法就是搶種小麥,哪怕這個時期小麥並非是主糧,地位遠遠低於栗米跟水稻。

更關鍵的就是小麥是冬天播種,夏天收獲,六個月之後數千願意耕種的俘虜就會將白花花的糧食上繳到李雲義的庫房當中。

接下來的一年的當中,他們就完全不需要李雲義給他們任何資助,他們就可以良性發展。

郭天不是李雲義,他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也不知道接下來的一年會發生什麽,更沒有兼善天下的念頭。

他是讀書人,但他不是死讀書的人。他知道什麽樣的生活才是他現在所能夠擁有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是提也不想提。

“諸位可要記住,使君救下你們,留下他們,是為了長治久安。若是他們這麽一點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滿足,這塢堡必定又是橫屍遍野。”

郭天實話實話,說的他們頭冒冷汗。

“不過你們別擔心,使君既然要郭某人駐紮塢堡,就一定會保證諸位的安全。使君說過,他不會虧待你們這些功臣。”

“這次開鑿的水渠,歸屬塢堡管理,各家都可隨意使用。其次便是他們開墾出來的荒地,其中五畝產出作為糧食工具畜力的費用,補償給提供支援的豪族。”

“若是這樣的話,倒是善政。”有人嘀咕,稍微計算之後,就知道自己並不虧,甚至還有的賺。

“既然郭司馬都這樣說了,我鄭家願意承擔一半的物資,交給百姓開墾農田。”

鄭武見旁人不敢站出來說話,便第一個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現在他已經變成李雲義餓鐵杆支持者,知道李雲義對於汶水南岸這通衢之地的看重。

須知,汶水以南,便是徐州琅琊國,再往南便是東海國,徐州治所剡縣。

這樣的地方過去數百年間,都是商貿繁華之地。因為商貿,塢堡才能舉起近萬人,在汶水的渡口被黃巾肆虐後,立馬自建塢堡,防禦黃巾。

現在李雲義加強的防禦,商道雖然不通,但塢堡跟朱虛的道路卻是再度打通。

“最後便是,使君決意降低一切課捐雜稅,隻收取商稅,農稅,人頭稅。之後稅率三年一變,如今都是十五取一。”

“此言當真?”

當郭天說出朱虛已經實行的規定時,整個塢堡都**起來。尋常小民對於稅率並不敏感。但他們這些整天跟外地人打交道的商旅,他們知道商率一旦產生變化,給他們的衝擊會有多大。

而現在,李雲義直接將商稅定位了十五取一,而且免除雜稅,這一項最大的稅收,足以讓天下的商人都變成李雲義的重視簇擁。

對此,諸葛信也好,郭天等人讀過書的人也罷。都覺得李雲義是在招攬民心,也沒覺得這樣低的稅賦能夠收上來多少稅款。

唯獨李雲義知道自己留下的後門是為了什麽。

人頭稅是為了清點人頭,按人收稅。三年一改的稅率是為了三年之後,對商人開刀,一步步提高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