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三日 星期一

早上拜訪竹雕收藏家李錦昌先生,由黃惇靖帶路,一路彎彎曲曲,走了一個多小時,經過幾次錯路,終於到達“胡須梅園”。

梅園,顧名思義,園內應有梅蹤可尋吧!果然,一進園門,幾株寒梅,綻放枝頭,清麗的風姿,淡雅的清香,為園景憑添幾分雅致與脫俗。這個地方曾經是文人雅士、書畫名家品茗敘話,觀梅賞畫,樂而忘返的地方。甚至李登輝、蔣緯國、陳立夫、宋楚瑜、李煥、郎靜山等先生,也都曾經來此參觀過。

經由園主李錦昌先生的引領,我們進入客廳。入門處,一幅對聯寫著“一片佛心看世態,千盆梅景伴門居”,道盡了李先生野居的閑情。李先生是著名的梅花園藝家,也是民俗藝術收藏家,雅好收藏各種文物,為人風趣幽默,長相酷似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正因為這個緣故,他特別喜歡搜集各形各類的達摩畫像、雕塑,甚至發下“不滿百態,不盡心意”的弘願。

今天在他“客至獻珍藏”的熱情接待下,盡覽其多年的精心收藏,有木刻、竹雕、書畫以及各類精品古董,真是琳琅滿目。牆壁四周更是掛滿名家之作,有程十發、唐雲、陽太陽、劉宇一、李蔭蒼、關山月、趙振建、李奇茂、周以鴻、蕭進興等各家的書畫。尤其難得的是,李先生特別出示一幅漢文的乾隆皇帝詔書,沒想到乾隆皇帝的詔書今日竟然流落到台灣民間,由此也可以想見李先生收藏之豐,已經達到展覽的條件。同行的頭份分會李培榮會長建議,希望由李先生與佛光會合作,共同立館展覽,把這些寶貝公諸大眾,供人欣賞。

李會長的話觸動了我的心,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在台灣建立佛教文化藝術館,妥為保存文物,同時宣揚佛教文化藝術。雖然,目前在佛光山已經設有佛光山文物陳列館、佛光山文物展覽館,但是我的理想是要建一座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裏麵的收藏不但可以媲美“故宮博物院”,亦能集教學、展覽、收藏等功能於一體。

談到理想,其實我一生的心願很多,諸如——

1.建一間圖書館:一般的圖書館,隻是供人看書、閱報、找資料。我理想中的圖書館,一者要有寮房,為有心到此做研究的人,提供食宿,甚至研究費,讓他安心研究,但是一年半載後,至少必須留下二萬字的研究報告,由我們編纂出書。二者有教室,讓學校的老師帶學生到此作短期的教學,我們也可以供給吃住。如此集合研究、教學、出版、閱覽等功能於一體,是我理想中的圖書館。

2.設立關房:佛教講“不破參,不閉關”,閉關是很辛苦的事,尤其一個人閉關更艱難。我理想中的關房有二種,一種可以設四個房間,中間有客廳,四個學生住下來,平時可以各自閉門修行,偶爾也可以共同由一位老師上課,或者四個人互相討論、交換心得,甚至可以會客,但彼此互不幹擾。另有小型關房,閉關者,隻要一天,或者三五天,最多一個星期即可出關。現在提倡在愉快中修行,能得到禪悅法喜的修行,才是真修行,才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

此外,我的理想中,還希望辦報紙、電視台、電台、大學等,目前這些事情都在積極進行中,今後還要繼續推動。不過,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一般人家的小孩,自家賣的糖果不喜歡吃,卻拿錢去外麵買糖吃;佛光山的徒眾有這麽好的修行環境,卻也一心一意想到外麵參學,正如中國人時興向外移民一樣。不過,一個學佛的人不懂得挖掘自家寶藏,實在很可惜,希望佛光山的徒眾,人人都能珍惜現有的福德因緣。

傍晚回到佛光山,分別巡視山下的大倉庫及東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