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源

平時要自得其樂,待人要為善最樂;

生活要知足常樂,修行要涅槃自樂。

【提要】

“快樂”是人來到世間最大的目的。有的人覺得守本分就是快樂,平安就是快樂,無求就是快樂,善念就是快樂。人生,快樂哪裏找呢?信仰裏有快樂,修行裏有快樂,服務裏有快樂,靜心裏有快樂。原來,快樂不是在心外,我們的心中就有快樂的寶藏。現在的人,常因他人一句話、一個臉色,便覺坐立不安、困擾不已,殊不知遇到挫折或不愉快,要懂得轉變心念,往好處想。知足方能安樂,服務社會大眾,才能獲得幸福與安樂。

【正文】

人到世間上來,既不是為了吃苦,也不是為了受罪,人來到世間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樂。那麽,人生的幸福快樂,如何才能獲得呢?有四點看法:

一、平時要自得其樂。在平常的生活裏,不要天天希望別人給你快樂,也不要希望從物質感官裏滿足快樂的享受,因為這都是短暫的,能開發自己內在的本源,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比如,看得開,凡事往好處想;我不貪欲,我能享有世界,不就能自得其樂了嗎?

唐朝大梅法常禪師以荷葉為衣、鬆花為食,自得其樂。近代弘一大師洗淨鉛華,歸投佛教,一生以弘揚律宗為業,一條毛巾使用十多年,破爛不堪,仍然愛惜有加,不以為苦。古德先聖之所以有這種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是因為他們能把握住內心無限的寶藏,並且充分地將它發揮出來。

二、待人要為善最樂。我們和人相處,要講究待人的藝術;待人的藝術,就是“為善最樂”。佛教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青年守則也說:“服務為快樂之本。”我能為你服務,給你一些慈悲,給你一些關懷,給你一些照顧,給你一點歡喜,你得到歡喜快樂,我也能分享你的歡喜快樂,所以,獲得歡喜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人歡喜。

三、生活要知足常樂。世間的物質有限,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在生活裏,如果每天發展自己的欲望,想要滿足無窮的欲望,這是不可能的。你不能滿足,就會痛苦,因此古人說:“樂天知命,故不憂。”在心裏能經常感到滿足,在生活上有知足常樂的習慣,人生何處不安樂?

四、修行要涅槃自樂。各種宗教都講究要修行,修行的目的何在?主要就是求得究竟涅槃的快樂。所以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涅槃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滅”,人活在世間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但是涅槃裏麵沒有生死,沒有你我,沒有善惡,涅槃就是圓滿,所以是人間最樂之事。“樂”是和諧、規則、適意。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尋求自己快樂的安住點很重要。不管是樂土、樂育、樂業、樂群、樂天,隻要能樂此不疲地為社會服務,自然能樂事勸功,讓大家肯定。

樂有四種來源:

一、平時要自得其樂。

二、待人要為善最樂。

三、生活要知足常樂。

四、修行要涅槃自樂。

【思考】

1.要怎麽待人,才能獲得快樂?

2.要怎麽生活,才能獲得快樂?

3.要怎麽修行,才能獲得快樂?

【延伸閱讀】心淨國土淨

靜心有淨土,人圓見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