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陀對仁王政治的看法
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佛陀為國王們提出許多如何為仁君聖王的治國之道,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經常向佛陀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佛陀都善巧地給予指引,譬如《中阿含雨勢經》中記載佛陀對政治的看法。
有一天,阿闍世王要發兵攻打跋耆國,特地派遣雨勢大臣向佛陀請教戰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故意對站在身後拂扇的阿難尊者開示跋耆國所以富強的治國七法:
第一、數相集會,講議正事。
第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
第三、奉法曉紀,不違禮度。
第四、孝事父母,順敬師長。
第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
第六、閨門真正,言不及邪。
第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
佛陀主張以議會製度,來推行民主法治,決定全民的利益。今日國家各院會等也經常召開會議,而2600多年前,佛陀早已灼灼有先見之明了。
佛陀說完治國七法之後,更進一步說明作為一個國王應該具備兩種五可愛法,才能獲得百姓的愛戴。
第一種:(1)人所愛敬。(2)自在增上。(3)能摧冤敵。(4)善攝養身。(5)能修善事。
第二種:(1)恩養蒼生。(2)英勇具足。(3)善權方便。(4)正受境界。(5)勤修善法。
雨勢大臣聽了之後,虔誠頂禮佛陀說:“佛陀,弟子已經明了跋耆國施行仁政,是無法攻破的,我會如實向國王複命。”
佛陀的權巧智慧,化除了一場血腥的戰爭,佛陀的政治觀也由此表露端倪,後來這些國王都成為佛教的護法長城。
關於佛陀對如何成為轉輪聖王的看法,散見於經典各處,綜合其大要可成七點:
1.轉輪聖王應該身先表率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為首,並且努力守護正法不壞。
2.轉輪聖王應該以法來教化人民,一切動物要依法加以保護,免遭殺害。
3.轉輪聖王應該時時向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谘詢國家大事,宜行則行,宜舍則舍。
4.轉輪聖王應該矜恤孤寡,照顧天下貧困無依的眾生。
5.轉輪聖王對於國家傳統舊有法令,應該權量製宜,不可輕易更改毀棄。
6.轉輪聖王應該以十善來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純善,風氣敦厚。
7.轉輪聖王應該重視經濟生產,讓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沒有匱乏。
佛陀認為,世界如果能施行轉輪聖王的仁政,這個世間將成為無爭富足的清淨國土,若能如此,大同世界的實現就在眼前了。
作為國家的最高領袖,應該具備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條件,那麽作為一個執行政令的官員,又應該具備什麽內涵,才能行法不悖,確實達成溝通上下的職責呢?
佛陀在《增一阿含·細禁品》中,曾舉出如何做一個好公務員的辦法:
1.不貪汙,金錢清楚:金錢容易使人性腐朽墮落,公務員最忌諱貪汙受賄。為公家服務,要緊的是清廉、不貪汙,貪汙是汙染自己的名譽、人格。金錢上與人往來要清楚,絲毫不苟,公私分明,不可貪圖不當的金錢往來。
2.不暴怒,性情平和:在公家服務,有時候因工作忙壓力大,長官部屬要求又多,難免心浮氣躁。不過,要學習調和情緒,不隨便亂發脾氣。佛門裏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之火能燒毀功德之林,所以不暴怒、親切平和是服務的根本。
3.不諉過,盡心負責:當老百姓來請托事情的時候,有些公務員不但不盡心去承辦,反而推諉責任,不是踢皮球、打太極拳,就是打官腔。一個好的公務員,要自己擔當責任,應該是苦的、酸的我吃,甜的、香的別人嚐,你有力量擔當責任,對自己的前途是有幫助的。
4.不怪僻,群處和睦:做人不可怪僻,要合群、隨緣、隨喜、隨眾,要和睦第一。有些人特立孤行,大眾已決定的事情,偏偏不合作,故意唱反調,破壞整體,應該捐棄個人偏見,敬業樂群,以群眾為家,不要成為人人討厭的烏鴉。
5.不慳吝,慈悲喜舍:公務員不要吝嗇給人歡喜、給人幫忙、給人方便,所謂慈悲喜舍,就是給人多一點慈悲,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友愛,多一點喜舍,隨時隨地給人最周到的服務,最親切的笑容,即使是簡短的招呼問好,都能帶給對方無比的振奮與歡喜,微笑永遠是世間最美麗的裝飾。
6.不犯法,守法重紀:公務員是實際執行國家政令的人,應該以身作則、知法重法、守法行法,絲毫不可違犯,維護公權力於不墮,為國家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不可知法犯法、執法玩法,誤己誤國、危害社會。
7.不折磨人,認真服務:人生本來應以服務為目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有些公務員卻以刁難為能事,以折磨人為快樂之本。我們應給人方便,因為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所謂“公事門中好修行”,希望我們是個便民利民的社會,而不是擾民勞民的社會。
8.不重稅,持法公正:古人說:“苛稅猛於虎。”公務員不可以苛加重稅,剝削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富有,是國家社會的幸福,唯有人民愈有錢,國家才會愈富有。
9.不嗜酒,端正身心:酒能迷亂我們的智慧,失去理性而侵犯別人。社會有一種風氣,男人如果不會喝酒就不是英雄好漢,女孩子也不甘示弱學起喝酒,認為不喝酒就不夠時髦。許多的壞事就在爛醉如泥下發生,許多的悲劇也在酩酊醉意時鑄成,因此佛教在根本五戒中,揭示了不飲酒戒,因為飲了酒,一切的殺、盜、**、妄都可能會觸犯。
佛經上記載:有一個人獨自喝著酒,沒有美味的下酒菜,突然看到門口有一隻肥胖的母雞,不問主人是誰,便偷來宰殺下酒,犯了盜戒、殺戒。正吃得酒酣耳熱的時候,母雞的女主人找上了門來:“你看到我家的雞了嗎?”
“沒有哇!”犯了妄語戒。
醉眼迷蒙中,看到女主人姿色不錯,起了**念,侵犯了對方,殺、盜、**、妄、酒五戒統統違犯了。
喝酒之人語無倫次,醜態百出,而勸酒的人,強迫別人幹完一杯、再幹一杯,好像非得不醉不歸,看似豪情萬丈,其實是害人害己。
10.不好色,淨潔家門:吳三桂為了李闖王搶走了心愛的寵妾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雖然殺死了李自成,美人重投懷抱,但是吳三桂也因此變成民族的罪人,留下千秋萬世的罵名,色之誤國害民,可謂深遠巨大。
11.不自私,去私從公:公務人員不可以結黨營私,自私自利,凡事要本著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秉公處理,但求心安理得,無愧於心。成功不必在我,一切利益榮耀歸於大眾。
12.不過勞,保其健康:公務人員應該保持適當的休閑,不可過分操勞,工作一段時間應該安排休假,從休假中調整自己的身心、情緒。有些國家政府已製訂完善的休假製度,以確保公務員休息,保持充沛的體力精神,擁有強壯的身體,為國家、社會、家庭、大眾做更多的事,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