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壽的因果

世間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律則,是絲毫不會混淆的。那麽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

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

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

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

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一個人相貌莊嚴端正,是因為他能夠修忍辱,接受種種的考驗,因此能夠儀表堂堂,風姿翩翩。有一首詩說:“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能夠禁得起火煉鐵錘,因此才能帶給每個家庭一片賞心悅目的潔白。銅製的佛像承受得了工匠的雕琢鑄鏤,才能成就莊嚴的法相,接受萬人的膜拜供養。

貧窮者,慳貪中來——有的人貧寒窮困,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布施喜舍他人,因此才得到貧窮的果報。

高位者,恭敬中來——敬人者人恒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夠平步青雲,尊居高位。

下賤者,驕慢中來——貢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湯,自絕善緣,自然受人鄙視了。

瘖啞者,誹謗中來——有的人講話音聲沙啞、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過去不知修持讚歎,甚至惡口誹謗。佛世時有一個小沙彌常常誇獎他人,讚歎三寶,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一股異香,人人都稱他為香口沙彌。

盲聾者,不信中來——對於聖賢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對於因果三寶不知信仰,自閉於智慧真理之門,得到瞎子、聾子的果報,看不到世間的真相,聽不見世間的真音。

長壽者,慈悲中來——對他人的生命懂得愛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貴的生命。

暴戾凶殘、作踐生命的人,不知讚天地的短命者,殺生中來——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壽呢?招致短命早夭的果報是必然的道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眼耳鼻舌殘缺、身體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於不能堅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會遭到不幸的果報。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希望六根具足,儀容端莊,就要嚴持律法,收攝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那麽,如何培植福壽的因果?佛經上告訴我們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能獲得無量的福壽:

第一,設立佛像僧房。

第二,種植樹木果園。

第三,常施醫藥救病。

第四,打造船隻渡人。

第五,建設橋梁道路。

第六,點燈鑿井施茶。

第七,造廁供人方便。

添福壽的方法很多,建築寺院、裝塑佛像、助印經書,固然是增福添壽的途徑;造橋鋪路、施茶鑿井、點燈建廁,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壽因緣的妙方。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隻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福壽就在我們的身旁。

我們如何求得福壽?世間上有哪些福田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壽呢?佛經上舉出下列八種:

1.三寶:三寶是我們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舍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是一個樵夫,有一天在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場驟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薩像在淋雨,趕緊把自己的鬥笠摘了下來,戴在菩薩的頭上,由於他恭敬布施一頂鬥笠,終於成為九五之尊,統理整個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田,佛經上說父母恩惠浩大,為人子女者縱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無法報答春暉恩澤於萬分之一。因此,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愛敬,福壽俱全。

3.師長:師長傳授我們技能,啟發我們以智慧,令我們能立足社會,明白善惡是非,師長是我們的敬田,應恭敬他們如父母。

4.弟子:學生、徒弟、兒女,是我們未來事業、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傳承者,應好好愛護他們,細心教育他們,令他們茁壯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為病比丘看病,不舍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身為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難的人,都是我們布施愛心的對象,因此社會上設有許多慈善機構,創立各種慈善事業,目的就在於幫助急難不幸者。所謂“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饑渴的時候,及時地提供清涼甘露。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奮鬥,我們在物質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傳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為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夫踏踏實實地耕種,隻要我們播撒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青發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如果不懂春耕,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天生麗質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麽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於是國王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為夫婦。有一天公主問丈夫說:“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為什麽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官宦子弟,隻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隻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麽恒產嗎?”

“隻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破舊而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辟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得多了。”

於是夫妻兩人回到一片殘垣斷壁的家園,合力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麵,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複興起來,成為當地的首富,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於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於信服不疑了。

有時候福報來臨之時,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湧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唾手可得的財富,卻歸於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隻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緣。佛經上說:

現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

將來之福,貽之子孫,不可不培。

現在之福,譬如點燈,隨點而隨竭;

將來之福,譬如添油,愈添則愈明。

我們要善於把握現在已有的福德因緣,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醇的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