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也得以食為天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這話,在挨餓的時候,感觸最深,也最政治正確。小民會挨餓,經常挨餓,甚至餓殍滿地,這是我們的曆史,無可諱言的。小民不僅挨餓,最慘的時候,還有在別人挨餓時,被殺了醃成鹹肉當軍糧的曆史,被叫做“兩腳羊”。在人們的概念中,皇帝一般來說,跟挨餓搭不上邊。反倒有故事說,西晉第二個皇帝,在百姓餓得發昏之際,說沒有飯吃,何不食肉糜?不過,說過這昏話沒多久,當西晉的大亂繼續延燒,晉惠帝也跟著顛沛流離的時候,估計連他也饑一頓飽一頓了。就算他是弱智,也該明白“肉糜說”的荒唐了。再往前推,東漢末年,董卓亂後,倒黴的漢獻帝,有段時間隻能吃粥度日。自立為帝的袁術,臨死的時候要喝蜜水,從人告訴他,哪兒有蜜水,隻有血水!所以,人挨不挨餓,平時跟是什麽身份有關係,但到了倒黴的光景,任你是誰,都一樣,天子也不例外,老天都會讓他體會到以食為天的真理性的。

晚清是個亂世。亂世人,命運無常。百姓如斯,皇帝、太後亦如斯。慈禧是晚清當家最久的當家人,名義上的太後,事實上的皇帝。道光雖然趕上了鴉片戰爭,但仗打完了大家假裝沒事,也就太平了,看上去離亡國還遠著呢。慈禧的夫君鹹豐,才是正經的亂世之君,屁股在龍椅上沒坐多久,就遍地烽火,裏麵燒,外麵也燒。一直燒到圓明園,燒得鹹豐躲到熱河。這時候慈禧據說幫過忙,不唯枕邊工夫,還幫著看奏折。然後,鹹豐一翹辮子,天下就是慈禧的了,此後兩個皇帝,都是擺設。等到她咽氣,清朝也該咽氣了。

就是這樣一個當家人,在吃上也受過憋屈。第一次是隨鹹豐出逃到熱河。出逃得倉促,路上辛苦。皇帝不過以燒餅充饑,後妃們連燒餅也吃不上。到了熱河,趕上當時也不是例行木蘭秋獮的日子,行宮的儲備也不多。加上遍地烽火,到處打仗,遠方的貢品,一時半會兒也貢不上來。所以,宮裏頭吃食就有點緊張。嬪妃們,半個月之後,才能經皇帝特賞吃上肉。皇帝賞嬪妃的朱諭尚在檔案中能查到,可憐得很,特賞一桌菜,無非是“大碗茶二品,小碗菜二品,碟菜二品,大饅頭一碟十個,小菜四碟,老米飯,粉湯臥果,白煮羊肉”。倒黴的鹹豐,到了這般地步,也顧不得天子之尊了,這點今日一般人家的家常菜,還得勞神自己親自分配。這群因逃難嘴巴淡出鳥來,連白煮羊肉都得特批的嬪妃裏,就包括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慈禧)。台灣史學家吳相湘推斷說,很可能因這飲食不周,慈禧嫉恨時兼任內務府大臣的肅順,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辛酉政變。

如果第一次受憋屈,是慈禧老公惹的禍。第二次挨餓,可是慈禧自己的事。她自己廢了戊戌維新,開曆史的倒車,得罪了列強,放任守舊派大臣胡鬧,支持義和團殺傳教士、殺教民,圍攻外國使館。最後八國聯軍打進來,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神術失靈,慈禧換上便衣,倉皇出逃。這是1900年夏天的事了。從北京逃到懷來,幾百裏路,兩日夜,沒碰上一個朝廷命官招待,別說吃飯,連口水都沒的喝,渴了,隻能啃地裏的玉米秸。到了懷來,總算這裏的知縣吳永還在堅守崗位,拚命保下了一鍋小米粥,沒讓亂軍搶走,還找到了五個雞蛋,一並煮了奉上。慈禧一口氣喝了好幾碗粥,五個雞蛋吃了三個,剩下兩個給了光緒。

說慈禧因為飲食不周,而發動政變,實在有點牽強,未免小看這女人。別的不說,不政變把肅順殺了,她的垂簾聽政是沒戲的。不過,像她這樣身居高位的人,挨回餓,受點憋屈,是有好處的。1860年辛酉政變,屬於清廷統治集團內部的狗咬狗,孰是孰非,還真不好說,肅順未必就會比慈禧和奕更明智,更開明。挨過餓的慈禧,行事還真的挺明白,殺了肅順,但肅順利用漢人的政策照舊,肅順用的曾國藩,不僅沒有因此受牽連,照樣重用,甚至比肅順在的時候還要受重用。此前連一省巡撫都求不來的曾國藩,待到慈禧當政時,居然得到了兩江總督,而且節製四省。個中道理也很簡單,她不想再一次挨餓了。第二次餓挨得更厲害,因此,得到的教訓也就更大。從此之後,老太婆徹底學乖了,再也不敢幹支持義和團的傻事。老老實實學西方變法,於是開始了清朝的新政,連預備立憲都答應了。現在看來,清朝新政還就是搞得不錯,如果不是慈禧死得早,倉促換上了少不更事的載灃,也許改革能做成也未可知。

吃飯是人的第一等大事。皇帝和太後,由於供應太足,吃得太好,一般不會有餓飯的問題,因此,對於吃飯問題的嚴重性,多半考慮不周,因此對民以食為天的真理,認識不夠深刻。可是,一旦機緣湊巧,讓他們挨上一次餓,所得到的體會,比諫臣們上多少次奏折都管用。餓一次,聰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