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人物

蔡文姬——名琰,左中郎將蔡邕之女,沒入南匈奴十二年,為左賢王妃。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贖回。初歸漢時估計年三十一歲。

胡兒——蔡文姬之子,初出場時估計年八歲,後歸漢時年十六歲。回漢是出於我的安排。史籍中未著其名,劇中以伊屠知牙師名之。伊屠知牙師乃王昭君之子,曾為左賢王。左賢王在匈奴中位置僅次於單於,單於死即由左賢王繼承。以伊屠知牙師名胡兒足以顯示蔡文姬對王昭君之思慕。

胡女——年半歲,尚在繈褓中,文姬呼之為昭姬;後亦歸漢,時年九歲。

趙四娘——文姬之姨母。此人出於假托。文姬之母相傳為趙五娘,此作為趙五娘之姐,與文姬同時沒於匈奴,相依為命。文姬歸漢,其子女即由她留胡照料。有此足以促成文姬歸漢的決心。此人作為死於匈奴中,在胡兒、胡女歸漢時已去世。

左賢王——假定年四十歲左右。劇中把他作為匈奴的民族主義者,故以漢初最傑出的匈奴單於冒頓之名名之。冒頓單於曾打敗漢高祖劉邦,並侮謾呂後。此左賢王名以冒頓,以表示其強項。

南匈奴單於呼廚泉——假定年五十歲左右。此人於建安二十一年朝漢,被曹操留置於鄴,遣右賢王去卑回匈奴,分其眾為五部,各立其貴人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故在曹操手中,南匈奴等於歸化。北匈奴早已西遷,其舊地為鮮卑族所占據。

右賢王去卑——假定年三十歲以往。此人乃親漢派,為曹操所信任。匈奴統治者地位以單於、左賢王、左穀蠡王、右賢王、右穀蠡王等為次,故右賢王位在第四。

董祀——曾為屯田都尉,與文姬同為陳留人,文姬歸漢後重嫁於他。為處理方便,劇中以此人為曹操派赴匈奴的正使,後升任長安典農中郎將。初使匈奴時假定年三十一歲,與文姬同年,但月份較小,並假定他曾師事蔡邕,是蔡文姬的表弟,其母為趙三娘。

周近——假定年四十歲左右。史有此人。曹丕《蔡伯喈女賦》已失傳,其序的殘文雲“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金璧於匈奴贖其女還,以嫁屯田都尉董祀”雲雲。為方便計,以此人作為派遣匈奴的副使,並任屯田司馬,為董祀下屬;但在意識上頗與董祀對立,幾至陷害董祀。

曹操——贖回蔡文姬時年五十四歲,其年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當年七月始為丞相,但劇中為方便計已稱之為丞相。建安二十一年時六十二歲,晉封魏王。

卞後——小曹操四歲,為曹丕、曹彰、曹植之生母。本出娼家,史稱其節儉勤謹,寬厚待人,菜食粟飯,不用魚肉。曹操甚愛之,稱其“怒不變容,喜不失節”。

曹丕——建安十三年時年二十二歲,其時官職不明。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劇中為方便起見,初出場即稱為五官中郎將。

侍琴、侍書——曹丞相的家婢,被派遣隨董祀入南匈奴,以便歸途服侍蔡文姬。

胡兵、胡婢、胡樂隊、胡舞隊等各若幹人。

曹丞相府侍者、銅雀台歌伎等各若幹人。

時間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至二十一年(公元208年至216年)。

地點

第一、二幕在南匈奴;

第三幕在長安郊外;

第四、五幕在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