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及其濫觴

有山東人提議,要把泰山定為國山,因為泰山特別了不得,不僅過去的皇帝封禪到這兒來,孔子也來過,還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總之是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古跡。結果安徽人不幹了,說俗話說得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要定國山怎麽也得是我們黃山。不知道過一陣峨眉山、昆侖山甚至喜瑪拉雅山會不會加入爭奪,反正按這個邏輯走下去的話,國內大大小小的名山,估計都會被所在地愛鄉愛山的人們拖進來,為在自己的頭上加一個“國”字而打成一團。

有關“國”字的爭論還不止這一樁,前一段網上就在爭“國花”,有人憤憤:牡丹憑什麽當國花?大紅大紫,媚得要死,國花應該是梅花。這麽一來,擁護牡丹的自然要護駕,半路裏擁護蘭花的人插進來擁戴蘭花。估計再打下去,**也會加入戰陣,好好的花居然被拉扯得“我花開後百花殺”,硬著頭皮披胄帶甲,做殺氣騰騰狀。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人對“國”字並不是很敏感,在春秋以前,國不過是介於天子的天下和大夫的家之間的一個層次。後來大一統了,國人眼裏的國家也是含含糊糊,有時候指所在的王朝,有的時候又不是,國之外還有天下,反正我們在天下的中心,周圍有多少國理所應當都該歸我們管。隻有某些階段某些和尚喇嘛被尊稱為“國師”,下圍棋的高手人稱“國手”,除此之外,“國”字一般不會輕易加到某種東西或者人的頭上。

近代以來,我們的“天下”被打破了,中國人從自己天下的中心滑落到了人家世界的邊緣,於是乎“國”和“國家”概念開始凸顯,有好事者還找來西文的詞來對應,討論到底該是nation哪,還是state。另外一些好事者則操心這麽西化下去,中國的寶貝要淪喪,急於搶救“國粹”,於是中國的學問被叫做“國學”,中醫被叫做“國醫”,武術被稱為“國術”。“國”字號的名單,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在增加,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越走越長。最早冒出來的是國花,就是看著別的國家有這樣的叫法,我們也跟著叫,但是是大家公認的呢,還是外國人替我們挑的?不清楚,反正就是牡丹。國家圍棋隊的選手,自然還叫國手,在國家隊踢足球的叫國腳,央視的主持人叫國嘴,某些古董寶貝被叫做國寶。趁著眼下收藏熱,凡是叫“國寶”什麽的電視記錄片都熱播。後來,國寶又被用在了動物頭上,比如大熊貓,比如金絲猴,某些人也被稱為國寶,比如國學大師。而且這種拿人稱國寶的趨勢大有蔓延之勢,凡是在某個行業有點名氣而且有一把年紀的人,一不留神都會被人很受用地尊為“國寶”。出眾的美女,當然也得跟“國”沾邊,於是中華小姐大賽一屆一屆賽起來,戴王冠的中華小姐自然就算是“國女”。“國山”的爭議,實際上是“國”字隊伍擴軍的自然結果。

沿著這個邏輯走下去,估計日後還會有“國城”,西安、開封、北京,南京,甚至杭州、上海都會加入爭奪,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是國城,在自己城市的名字後麵,添一個括號,裏麵注明“國城”倆字。還會有“國江(河)”,長江、黃河屬於當然之選,珠江也不會落後。最後可能還會有“國平原”,這個簡單一點,哪個麵積大算哪個。“國丘陵”,這個麻煩,必打成一鍋粥而後不止。

大家幹嘛非要跟這個“國”字較勁呢?很長時間我都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發現某著名書商(現在此人已經逃到了國外)在他出版的一套書的封麵上,注明“國禮”倆字,說是國家領導人將他這套書當成禮物送給外國人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因為這套書加了這倆字之後,賣得相當好。把某某山尊為“國山”,是否有利益的驅動,我們不敢妄言,但隻要此事成了功,那麽泰山或者別的什麽山的旅遊點級別是不是會因此加個星?門票是不是會加價N元?會不會因此而導致遊客如潮水般湧過來?讓山上的旅遊管理部門點鈔票點到手抽筋?

但願我們隻是在瞎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國人從前崇拜皇帝,家裏供的牌位寫著“天地君親師”,後來改了,變成“天地國親師”,從崇拜皇帝變成崇拜國家。一度單位是國家單位,官員是國家幹部,工人是國家工人,連個早點鋪子也得是國營的才讓人放心。改革開放後很長時間了,每次出差出了車站,旅店拉客的都“國營旅社,國營旅社”地叫。有頭腦的人都是心理大師,能看透別人的心思,尤其能看透大眾的心思,隻要大眾對“國”字的迷信還在,這些聰明人就會變著法地跟“國”字糾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