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的瓶頸

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既是軍事文學創作的重點,又是軍事文學創作的難點。新時期以來,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西線軼事》和《高山下的花環》,不僅是軍事文學的扛鼎之作,而且能夠代表同時期中國文學的最高水準。之後,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雖然一直都有不錯的表現,出現過《炮群》《醉太平》《仰角》《突出重圍》《楚河漢界》《驚蟄》等引人關注的作品,但再也沒有創造出令中國文學界一致認可的輝煌。進入新世紀,和繁榮的革命曆史題材創作相比,和多元化的地方題材創作的持續繁榮相比,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顯然遇到了創作上的瓶頸,表現持續低迷。

在過去的五六年裏,現實題材軍旅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中短篇,都沒出現大作力作、精品佳作。受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徘徊不前的影響,現實題材軍旅影視作品的創作,也出現了長時間在同一個認識層麵上不停重複的現狀。寫演習的小說充斥於書肆,表現演習的戲充斥於熒屏。文學和影視,隻要一寫現實軍隊,除了演習,還是演習。2000年、2003年、2006年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間播放三部開年大戲《突出重圍》《DA師》和《沙場點兵》,無一例外,都是演習戲。久而久之,不管這演習被作家和影視藝術家演繹得多麽精彩,讀者和觀眾都不可避免會產生審美疲勞。

而在過去的五六年裏,我軍發生的變化恰恰是革命性的。首先,我軍應履行的使命變成了: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安全保障;為國家利益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其次,我軍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整體轉型期,跨越式發展成了軍隊的中心任務。再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再次深入,軍隊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不可避免地又發生了變化。和軍隊現實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和轉型相比,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的嚴重滯後,現實題材軍事影視作品創作的止步不前,就越發顯得醒目。

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不解決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遭遇瓶頸的重大問題,不但軍事文學會被徹底邊緣化,而且還會嚴重製約其他相關軍事藝術的健康發展。當然,現實題材作品創作嚴重滯後現實生活,也並非軍事文學所獨有。這個問題是當下中國文學和其他藝術門類都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尋出解決之道,對當下中國的文藝,意義重大。

尋找突破瓶頸之路,首先需要弄清哪些環節出現了瓶頸。我們認為,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存在著三個主要瓶頸。

從現象層麵上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隨著中國社會的日趨多元化,軍隊已經從中國社會的中心地區走出。雖不能說中國軍隊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已經邊緣化,但軍隊在中國社會中發生影響的方式,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軍隊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影響的方式已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前台主導型,變為今天的背景服務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雖有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反恐戰爭、伊拉克戰爭、台海危機等重大事件反複提醒人們不要忽視軍隊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國進入一個穩定和平發展時期後,中國軍隊在中國社會中扮演主角的機會已經不多。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中國軍隊隻在大災難降臨之時,像1998年出現的全流域大洪水;隻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特別的重大突破時,像2003年載人航天獲得成功;隻在台獨勢力肆無忌憚挑戰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之時,才會在短時間內變成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現實中的軍隊,這個軍事題材文學應描述的主體的地位,不像從前那麽醒豁顯赫了。而文學作品的生成規律則沒有變化,作為大型文學體裁的長篇小說,任何時候都是寫社會主體生活、社會主要角色,才能引人關注,才能成為傑出而流傳。所以說,第一個瓶頸是題材方麵的瓶頸。

第二個瓶頸是認識上的瓶頸。隨著中國社會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本質的難度成倍甚至成十倍地增加了。社會現象泥沙俱下,中西古今文化多元並存,新舊觀念激烈碰撞,價值判斷標準很不明晰,這些現實確實增加了作家認識生活的難度。麵對紛雜的社會現實,想不混淆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想弄明白什麽應該堅持、什麽應該反對,什麽應該倡導、什麽應該抵製,難度也成倍地增加了。記得英國古典作家狄更斯曾用過這樣的話描述過他所生活的時代:“這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也是個王八蛋橫行的時代。”當代中國作家麵對當下中國的現實,恐怕也會發出狄更斯這樣的感歎。

受認識生活本質能力的限製,作家在麵臨紛雜的社會現實時,常常會感到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軍隊到底在中國社會中處在一個什麽樣的位置上,軍隊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什麽,這作用有多大?在作家對當今中國的大勢沒有一個清醒、深刻的認識之時,確實很難回答。

第三個瓶頸是作家表現能力上的瓶頸。作家藝術表現能力的強弱,首先取決於作家對描述主體認識程度的高低,其次才取決於作家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的高低。毋庸諱言,我們軍隊的作家,絕大多數都遠離一線部隊多年,對當下部隊的真實情況所知甚少。加上作家在過去近20年裏,不由自主受到萬花筒般實驗性文學思潮的影響,在技術層麵上用力過多,導致作家視野狹促,隻能見小而不能見大,隻重現象而看不見本質,宏觀認識和把握國家和軍隊發展大勢的能力持續走低。客觀地說,軍隊現有作家群,包括地方作家群,對紛雜的軍隊把握能力嚴重缺失。和同時代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企業家相比,中國的作家們麵對現實時,擔承精神不足,熱情不夠,已經無力承擔社會發展大勢預言者的責任。再因軍隊作家的年齡和經曆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熟悉的軍隊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的軍隊。

近十幾年軍隊發生的重大變化,在這一批作家身上,無法產生震撼性的、決定性的影響。陸海空天電多維發展的新軍隊,軍隊使命發生的重要變化,很難引起年歲較大作家的創作衝動。同時,在過去的十年裏,又因多方麵的原因,更年輕的軍隊作家群並沒有成長起來。軍隊作家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已是不爭的事實。

現有作家隊伍與部隊現實生活之間,隔著寬大的鴻溝。這樣一個現實不改變,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的瓶頸根本無法突破。

找到瓶頸所在,是重要的。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更加重要。

現實軍事題材創作還可不可為,有沒有大的作為,作家必須弄清楚。題材瓶頸如何突破?關鍵一點,作家要對現實軍事題材創作充滿信心。我們認為我軍在履行新的曆史使命的進程中,必有偉大的創造,這偉大的創造,必能孕育出偉大的文學作品。軍隊作家對此應堅信不疑。雖然軍隊在社會生活中的職能發生了變化,軍隊發生作用的方式也改變了,但軍隊的性質、任務沒變,依然是立國的柱石。我們要堅信現實軍事題材是一座文學創作的富礦,開采這樣的富礦,是大有作為的。

突破認識上的瓶頸,我們認為作家首先應該學會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不管作家的政治傾向是東是西,是左是右,不管作家屬於哪種流派,不管作家走的是一條什麽樣的創作道路,隻要他要把筆伸向現實,他對所描畫的時代有沒有一個正確的、準確的總體判斷,將決定作家是不朽還是速朽。今天的中國處於一個什麽樣的時代?我們的回答是:我們正在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偉大太平盛世的開端。

我們得出這個判斷,是基於對中國曆史上輝煌時期的解讀。

中國的典籍記載中,從西周的成康之治,到西漢的文景之治,從初唐的貞觀之治,到盛唐的開元天寶盛世,從大明朝的仁宣之治、萬曆中興,到大清國的康雍乾盛世,給我們留下的輝煌記憶實在太多。所以,中國人喜歡念叨今不如昔。

今天的中國真的不如昔日的中國嗎?經濟平穩、高速發展了二十八年的當代中國,難道真的無法望那些昔日輝煌之項背嗎?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說當今中國在政治上比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輝煌時代都清明,估計沒多少人反對這種說法。我們也知道硬要拿古今作詳細對比沒有操作性。但我們認為什麽是盛世,應該有最基本的標準。這基本的標準中,最重要的一條應該是治世持續長度。讓我們簡略地看看中國曆史上那些治世到底持續了多久吧。

文景之治開始於公元前179年,終止於公元前141年,長度為三十九年。這個治世的開端有陳平、周勃平呂氏之亂,中間經過淮南王之亂、七王之亂,每次大亂都持續三年以上。所以說,文景之治的治世時間不足二十五年,而且這二十五年還不是連續的,被兩次戰亂分成了三段。

貞觀之治的總長度為二十三年,它的開端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後,國家才回到一心一意搞建設的軌道上。所以,貞觀之治這個讓中國人最感自豪的治世,持續的時間不足二十年。

明朝的仁宣之治和萬曆中興,各持續十年。這兩個治世過去十年,一個皇帝明英宗在土木堡做了敵人的俘虜,一個皇帝明神宗開始罷工,近三十年不理朝政,任由國家走向衰亡。

清朝的康雍乾盛世,表麵看持續了一百三十四年。實際上,這一百三十四年間,發生了平三藩、平準噶爾、與俄爭霸等九次大規模戰爭。這些戰爭,短的持續一年,長的持續五六年。這一百三十四年被九次戰爭分割成了十段。細讀清史後,我們弄清楚了,中國在康雍乾時期社會穩定發展持續最長的一段時間,不過二十六年。

當今中國,已經穩定高速發展了二十八年。這個二十八年,長度在曆史上排治世第一位,創了中國治世長度的紀錄。如果台海局勢沒有惡化到隻有動用武力才能解決的程度,這個治世長度紀錄,還會不停地被刷新。

經此比較,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說: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偉大太平盛世的開端上。說開端,因為這個治世還在繼續。

凡有盛世,必有文學的高峰出現。文景之治有漢賦,貞觀之治有唐詩,仁宣之治和萬曆中興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康乾盛世有《紅樓夢》。所以,今天的中國必將會有偉大的文學作品出現。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作家才能在作品中深刻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征。這種基本認識,是突破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瓶頸必備的理性基礎。

突破作家再現現實生活能力上的瓶頸,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盡快彌合軍隊作家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作家采用三貼近的方式擁抱生活,自然是作家需要做的。但是,僅僅依靠作家一己的力量,也不可能彌合這條存在多年的鴻溝。在新軍事變革的時代,各兵種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衡量軍隊的能力的標準也改變了。但就現有體製來看,作家想跨軍區、跨兵種地深入生活,可能性不大。作家補生活課,還需要軍隊文學創作主管部門統籌安排。

至於現在軍隊專業作家因年齡問題、家庭問題引發的觀念陳舊、知識老化、創新能力鈍化等問題,也需要經多方麵綜合治理,才能得到逐步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實題材軍事文學創作低迷已久,想要振作,決非易事。突破這方麵的創作瓶頸,需要方方麵麵形成合力才能實現。不管振作之路有多艱辛,我們都堅信軍隊現實題材文學創作還會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2007.8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