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提筆寫出民主二字時,想起了《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戰火烽起,群雄逐鹿,弱肉強食,最後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應該說,魏、蜀、吳三家均屬勝出者。讀一部《三國演義》,給人最為突出的感覺是,三家的軍事勝利均與其發揚民主之風有關,所謂善集眾智者勝。我想這是三家勝出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吧。
橫看魏、蜀、吳,都網羅和集中了大批智囊人物,並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魏國先後有郭嘉、荀攸、程昱、劉曄、費詡、司馬懿等,蜀國先後有諸葛亮、龐統、馬良、蔣琬、薑維、董允等,吳國先後有周瑜、魯肅、張昭、顧雍、呂蒙、陸遜等。在《三國演義》中,發揚民主,利用謀士,從善如流,做出高質量的決策而取得勝利的事例比比皆是。當然,不納良言、壓製民主、壓製下屬、迫害智囊人物而導致決策失誤,而致失敗的事例也是不勝枚舉,如馬謖失街亭、劉備為關羽複仇、張飛威逼下屬造成倒戈等。但總的看來,《三國演義》中發揮民主作風的事例可圈可點。在《三國演義》第29回,東吳孫策臨死之前囑咐:“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這可稱為提倡民主的一句名言。我想這是孫策一生最為重要的感悟,他把這個製勝的法寶留給後世子孫,應該說是孫策的一大明智。
當然,封建社會不可能推行真正的民主,這裏說的民主不過是封建社會當權者發揚了一定程度的民主作風而已,離真正的民主還差得遠呢。不過,這點滴的民主作風仍然值得肯定,值得稱道,如,唐代李世民在納諫上是有名的,由此被稱為有道明君,後來,史學家都給予了好評。
陳獨秀曾有一句名言:“民主與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兩大主要動力。”既然民主是個好東西,是寶貝,我們就堅持實行就是了,可現實並非如此簡單。有關人員搞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自從1949年以來,我國政治體製改革在50年的曆史中,前30年從未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在後20年多次被提出,但進展不盡人意,而整個政治體製改革的核心是中國的政治的民主化。由此看來,中國民主製度建設確實是任重而道遠。
民主二字,含義簡單。日本中曾根康弘說:“民主是什麽呢?從根本上說就是多數決定的原理。”華盛頓說:“在民主的政體中,每個人就是主人。”但具體理解起來比較複雜,並產生很多爭論和分歧:如一黨民主與多黨民主之爭,極權民主與自由民主之爭,自由民主與間接民主之爭,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之爭,總之,民主問題,已成為專家學者的一個十分頭疼的問題。
不過,我們還是在民主的道路上做著艱難的探索。現在我們積極探索了以村民自治選舉為核心的民主,這樣目的是首先把八億多農民納入民主製度中來,使民主政治逐漸在中國生根,這條道能否走得通,仍存在爭論,但最後還要看實踐這個權威。愚以為,在當今中國,似乎“一用就靈”的民主化的策略不易找到。
最近看了雜文作家邵燕祥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吃飯還是吃屎》,覺得很有趣。是否要推行民主,好比吃飯還是吃屎一樣簡單的問題,但我們常常聽到諸如我們老百姓素質不高,大家不習慣推行民主,民主要等待時機的論調,有的甚至拿出某地推行民主而砸鍋,能力強的人未被選出的例子作為暫不宜推行民主的例證。我覺得,如果讓大家在民主與不民主之間選擇,大多數是投民主票的,縱使有時有的人也一時糊塗投吃屎票投不民主的票,也隻是一時或偶爾,我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是堅決投民主一票的。竊以為,作為社會進步主要標誌的民主製度或民主模式,必須堅定不移地推行,這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必由之路,任何理由都不足以充當擋箭牌。
(原載2001年2月16日《海南特區法製報·南方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