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透人生這部書——致蘇鬆華

你的小說集,擱在我的案頭許多時日了。某些篇什,我過去讀過,多數篇章是這次才接觸。我翻翻想想,想想翻翻,不知道該和你說點什麽好。我曾經在我的長篇小說《橋》的封麵上,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是一部書,我在書中咀嚼人生。我想,是不是就從這一句話發揮發揮,來胡說一點什麽呢?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人生是一部無形的書、一部無形的大書呢?當你哇哇墜地,睜開那雙清亮的小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開始讀這部書了。當你一歲一歲地長大、懂得煩惱、知道委屈的時候,你就開始在這部書中入門了。友誼、愛情,人生的歡樂;怨恨、悲痛,人生的苦藥。包括成功後的喜悅,失敗後的痛苦,被朋友出賣後的憤怒,遭人計算後的仇恨,喪失親人後的傷感,獲得意外之喜的忘形,傷害別人時的得意,被別人傷害時的煩惱,認識自己做了錯事、蠢事後的悔疚……這種種、種種的人生感受,構成了這部浩大無比、豐富無限的書。

是不是又可以這樣說,一部精采的書,則是一種有形的人生呢?都說文學是人學。作為小說,是典型的文學、典型的人學。上麵所說到的那種種的人生感受、人生體驗,不正是滋潤文學的養料嗎?沒有這些養料,再巧的手,也是釀不出文學美酒來的!小說,隻不過是把人們,把許許多多的人們——更多的是把作者自己對人生的種種感受,搬到紙上來罷了。使本來別人看不到的、摸不著的這些感受,變成讓人看得到、摸得著罷了。廣大的讀者看小說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人生的種種感受帶了進來,使那些對人生況味寫得精采的小說,讀起來就很有味很有味了。

人,都是在某一個具體的環境裏長大的,在某一方土地上、某一個人群裏獲得人生感受。那個環境,那方土地,就是自己的故鄉。那個人群,就是自己故鄉的父老鄉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個作家寫養育自己的那一方山水。作家可以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可以不斷地熟悉新的生活,但生活的根,隻能深深地紮在自己的故鄉。蘇鬆華和我是同一方山水養大的。那一方土地的民情鄉俗、風土人情,同樣滋潤著我們的文學,使我們的作品有了共同的韻味。但是,由於我們生活的年代不一樣,我們周圍的人群不一樣,我們獲得的人生感受當然就不一樣,於是我們的作品就有了“他的”和“我的”之別了。實在地說,我很喜歡鬆華的作品,因為從他的作品中能嗅到故鄉土地上的那股香味,讀起來很有一種親切感。《牛變》、《童子溝》這組短篇小說也罷,中篇小說《沉潭》也罷,對人生是品得很透的,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生。

讓我們一起來品透人生這部書,把小說寫得精彩一些罷!

(原載《湖南教育報》199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