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優勢

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眼下中國算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

恐怕不敢說是經濟發達國家,也不敢說是工業國。那麽留給我們的頭銜就隻有“發展中國家”,再具體一點就是“農業國”……

且慢!

我正是要對這點提出質疑,“工業國”是指工業發達的國家,那麽“農業國”就應該是農業發達的國家。我們的農業敢說發達嗎?

還是八十年代的統計數字,美國一個農民平均可以養活五十人。

現在我們的一個農民可養活多少人?

也許我們曾經是農業國,現在不是了。現在隻是“發展中國家”,至於向何處“發展”,如何“發展”,何時能“發展”成發達國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本文討論不了。以大豆為例——為什麽要以大豆為例呢?當今國際糧食市場上小麥、稻米等糧食滯銷,而大豆供不應求。專家預計,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不是美國的機床、德國的汽車、日本的電子,而是大豆,尤其是中國東北的大豆。

大豆是蛋白質之王,人的生存就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要長壽,吃大豆。會活的日本人早就開始搶購中國東北的高質量大豆。何況飼料、製藥、工業用油也都需要大豆。一九九二年全世界平均每人消耗大豆十八公斤,發達國家的人吃大豆就更多。而中國每人平均占有大豆量不足八公斤,低於世界平均數,我們能算是農業國嗎?有人估計,中國人七天吃上一塊豆腐就不錯了。

便於對比,換算成我們習慣的計算單位:

美國年產大豆一千二百億斤。中國年產二百億斤。

意大利每年種植七百八十萬畝大豆,平均單產四百五十斤。

美國平均單產三百五十斤。

中國平均單產一百八十九斤。

五十年代中國出口大豆占世界市場的百分之九十,現在中國隻占百分之九點五,排位也是排在發展中國家的巴西的後麵。我們之所以被列為不發達國家,跟農業落後有重要關係。

“發展中國家”——這個詞創造得真妙。什麽樣的國家都在“發展中”,世界上有拒絕發展或已發展到頂了的國家嗎?

人人都知道美國是工業強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焉知他們更是農業強國,是世界頭號農業大國。

世界上一些經濟最落後的國家,同時也是農業落後國,老百姓在餓肚子。最近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公布一份報告:“一九九四年非洲、亞洲、加勒比地區等二十個國家將鬧饑荒,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折磨。”在當今世界上沒有發達的工業也難有農業的發達,“農業”不再是一種貶義、一種落後的象征,而成了先進和發達的標誌——農業強國都是經濟發達國家。

但是,許多中國人還把農業和經濟發達對立起來,認為工業——代表富裕、發達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農業——代表落後、貧窮、賠錢。

於是大家一窩蜂地離開農業,鄙視農業,認為要發財就得遠離綠色,去經商,去打工,去冒險……人口越來越多,每年增加一千六百萬,相當於一個強悍的伊拉克共和國。

耕地則越來越少,每年減少四十六萬畝,相當於失掉一個中級縣的耕地——我們有多少縣可供這樣丟法呢?

於是,我們這個著名的“吃喝大國”,在吃上老出問題,警報頻傳。一會兒說稻米裏含有過量的農藥,麵粉越來越不好吃了;一會兒傳出有多少人吃病豬肉得了腦囊蟲,肉聯廠把死雞病鴨一概拿出來賣,用尿素喂牛,使牛肉纖維很粗,蒸不熟煮不爛,吃到嘴裏如同嚼麻繩。各飯店為保住牌子不得不從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進口牛、羊、豬。不隻肉類,很快連蔬菜、水果、糧食,也都是進口的好了。

進口的東西確實好。

我們的農副產品怎麽啦?要知道我們的農民人數占世界第一位,我們曾長時間地為自己創造的農業文明自豪,現在卻連吃的東西——這個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也解決不好!

長時期地鄙視農業,造成惡性循環。有識之士在許多年前就提出中國人應該改變“飲食結構”,甚至把中國運動員在某些項目上的頻頻失利,也歸罪於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不好,使運動員體質太差。去年中國也出了個“馬家軍”,征服了世界,據說也跟吃得得法有關。

我們是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不可能靠進口食物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更不可能人人都靠“八斤重的大王八”和“中華鱉精”來增強體質。

還是從最簡單的吃豆腐做起吧。

幸好,中國人有個嫩江基地,使我看到了中國農業的希望和未來,對綠色產生了宗教般的虔誠和敬重。

還是數字最容易說明問題:

一九九二年嫩江基地人均年產大豆十八萬斤。

一九八五年美國的人均大豆產量是二十萬八千斤,英、德、法、澳等國是十五萬斤。

加上他們這幾年的增長數字,嫩江基地也正在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基地直接生產人員人均種地三百八十畝。

這個數字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基地共有三千六百人,每年創造利潤八千萬元左右。

這個數字不僅在農業領域是首屈一指的,跟人數相同的工廠企業相比也是先進的。

他們也是種地,為什麽沒有落後,沒有賠錢,反而創造了一種綠色的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和西德的農業不僅迅速恢複,而且很快趕上了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的潮流,成為農業的發達國——他們在總結農業成功的經驗時,都承認得益於對農業進行的軍事化管理,在整個國家經濟還處於癱瘓的情況下,農業首先起步,穩住了國家形勢。他們更為值得注意的一條經驗是穩住了國家形勢,經濟恢複後並未歧視農業,放棄農業。

軍事化雷厲風行,步調一致,令行禁止,共同對外。如果決策正確,指揮得當就是極大的優勢。倘若決策失誤,瞎指揮,軍事化就變成了劣勢。

嫩江基地是總後勤部一支優秀的部隊,既然被視為基地,就要名副其實地成為先進的農業基地、糧食基地和綠色科學的基地!

他們利用自己的軍事化推動市場化,適應市場經濟,參與大市場競爭。

種糧食和天地打交道,和市場打交道。天有不測風雲,經常變化;市場如魔鬼,變幻莫測。如果決策沒有應變力,沒有靈活性,一經決策的事情就不能變了,肯定會在老天麵前和市場上碰壁。軍事化利用得好,就像戰爭中搶占高地一樣占領市場,利用不好則會妨礙市場化。

比如:一九九〇年他們預測到市場要發生變化,把主要的土地由種小麥改為種大豆。到一九九三年,市場上小麥三角錢一斤還沒人要,大豆九角錢一斤搶不上,嫩江基地百分之八十五的土地種了大豆,可謂好運連年。

附近的農民或地方農場種著和他們一樣的土地,在一樣的氣候條件下,其收獲卻無法跟他們相比。想緊跟他們,卻老也跟不上;想學他們,一是學不了,二是不敢學,沒有勇氣冒他們承擔的那麽大的風險。按傳統做法,種地要倒茬口,即今年種小麥,明年種大豆,隔一年種一次。嫩江基地卻有自己的新理論,連年種大豆。此為“重茬”,係農家大忌,他們卻連年取得豐收。當然,他們有一套嚴格的耕作辦法,彌補“重茬”的缺陷。大豆收割後按老規矩應該把地翻開,他們卻隻耙不耕,至少不年年翻地。他們接受了美國農業學家戴維斯在《耕犁者的愚蠢》這本書裏所闡述的理論:連年翻地會把草籽翻上來,使土地中間有隔斷層,底下有板塊層,土中的水分嚴重丟失。而耙地既能滅草,又保土保水——祖祖輩輩種地的老莊稼人,怎敢相信這套理論?相信了也不敢照著去做,眼睜睜看著嫩江基地年年有新套路,有新招數,花樣翻新,財源滾滾。

他們的決策一經科學論證,便決心大,措施得力。在嫩江基地,科學技術真正是第一生產力。而在別的許多單位,人際關係才是第一生產力。這便是軍事化的優勢。

他們創造了一種軍事化的現代大農業生產。從種到收,其間包括施肥、鋤草、滅蟲等田間管理,全部機械化,嚴察、規範、科學。田壟收拾得橫平豎直,秧苗比按著尺子長得還齊,一千米裏深淺誤差和左右歪斜不得超過五厘米。說種就像個種的樣子,說收就像個收的架式,時令如命令,一聲令下如山倒,風雨無阻,舍得下辛苦。搶收季節,基地下屬單位有的實在忙不過來,也曾花高價雇農民幫忙,這些以種地為生的精壯農民幹一天就累跑了,而基地的軍人並不覺得有什麽特別受不了的。精神飽滿,快樂而自信。他們很清楚自己創造中國最好的收成,每個人除去領取國家應該給的津貼外,還有一筆更為豐厚的跟收成好壞掛鉤的獎金。《孫子兵法》雲:“取敵之利者,貨也。”同時,每個基地人都學會了一身技藝,到哪裏都用得著,終生受用。

所以,基地周圍的荒地以及農民不想種的或種了也賠錢的地,一經基地買過來或租過來,就變成豐產田、搖錢樹。

這是嫩江基地的優勢,也是綠色的優勢。

綠色本身就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下個世紀會成為生物世紀,綠色食品工業有無盡的前途。那將是一種立體農業,不施農藥,綠色肥料完全取代化肥,生產出無汙染的糧食。哪個國家科學技術越是先進,農業就越發達;農業越發達,綠色就越多、越茂盛。吃的無汙染,用的無汙染,福澤子孫,活得好的人越來越好。

相反,因落後而輕視農業的國家,因輕視農業就更加落後,漸漸變成發達國家的垃圾場。有汙染的廢料往你這兒傾倒,有汙染的工業讓你幹,你吃的有汙染,用的有汙染,在汙染中生存,禍及子子孫孫。

將來人類的不平等,體現在占有多少綠色上。

嫩江基地已經組織科技人員向無汙染農業的“高地”展開了強攻。他們會成功的。但中國隻有一個嫩江基地太少了。我們這個有著十億農民的國家理應成為綠色大國。

1994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