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之初的幾年,主要是承擔軍師的角色。他每獻一計便成一事,因此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對劉伯溫說:“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每逢軍國大事,朱元璋有吃不準的地方,必然會請教劉伯溫。他從來不叫劉伯溫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劉伯溫比朱元璋大了十幾歲,在輩分上喊他老先生不為錯。但這個稱呼跟年齡沒有關係,那時,在朱元璋的集團裏,誰都知道,朱元璋把劉伯溫當老師來對待。

投奔朱元璋之前,劉伯溫閑居故裏時,曾寫過一首五律《題太公釣渭圖》:

璿室群酣夜,磻溪獨釣時。

浮雲看富貴,流水淡須眉。

偶應非熊兆,尊為帝者師。

軒裳如固有,千載起人思。

可見劉伯溫不但羨慕薑太公,更是以薑太公自居。他希望能碰到周文王這樣的人。他樂意當一名帝者師。

關於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指點迷津的故事,無論是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有諸多記載。在這裏,我想說說最有代表性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鄱陽湖大戰: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吳王位後,與漢王陳友諒大戰鄱陽湖。這場大戰本可避免,皆因朱元璋不聽劉基勸告,撤離南昌而馳援安豐。陳友諒聽說後,立即出兵欲奪取南昌。朱元璋聞訊後對劉伯溫說:“不聽君言,幾失計矣。”於是迅速回兵截擊,與陳友諒的部隊在鄱陽湖相遇。其時,陳友諒的軍事實力超過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敗,就會失去問鼎皇位的機會。在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慘烈大戰中,劉伯溫始終與朱元璋同坐一條船上,須臾不離左右。戰鬥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艦的胡**督戰,坐在他身旁的劉伯溫突然一躍而起,拽著朱元璋說:“走,快走!”朱元璋不明就裏,也不及細問,隻得跟著劉伯溫迅速撤到另一艘戰船上。還沒坐定,隻見一發炮彈“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艦上。在一團巨大的火光中,旗艦被炸成碎片。朱元璋頓時大驚,心中已是非常感謝劉伯溫的救命之恩。

站在高處的陳友諒,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艦被擊沉,欣喜異常,命令船隊再次進攻。朱元璋沉著應戰,一番廝殺,仍不分勝負。日暮之時,劉伯溫建議移師湖口扼住鄱陽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與陳友諒決戰。按五行學說,朱元璋為金命,陳友諒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選擇這一天決戰,陳友諒必敗。

用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劉伯溫的這一套玄學,似乎是無稽之談。事實上,中國古代的象緯之學,的確是可為而不可知。即應用於實際中,可以得到驗證,但若窮究,卻誰也說不清楚。這隻能說現在的科學水平,還不能完全破譯其中的奧秘。

由於朱元璋毫無保留地采納劉伯溫的計謀,鄱陽湖大戰最終以陳友諒的慘敗而告終。此後,朱元璋順風順水,三年而得天下。所以說,用“一戰定乾坤”形容是役,一點也不為過。而此戰的關鍵人物,則非劉伯溫莫屬。一人身抵百萬師,劉伯溫運籌帷幄的才能,於此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