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閣樓編牆報

我的童年很苦。

我在那個山村小學裏上學,幾乎沒有接觸到一本文學書。作文自然是稀裏糊塗,每次都是幹幹巴巴地寫幾句,應付老師。那時候,我對算術和地理最感興趣。我的算術成績最好,老是受表揚。

我愛寫寫畫畫,已是沒有書讀的時候了。

14歲那年,我輟學了,走向了社會。

我來到一家大躍進躍起來的鋼鐵廠當學徒。這時候,對算術和地理接觸得少了。業餘時間裏,極想做點什麽。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一位同伴那裏看到一本厚厚的書,一下就迷上了。那是陸柱國的長篇小說《踏平東海萬頃浪》。30萬言的書,我一口氣就讀完了。

這一下就把我的興趣提起來了。

我開始拚命地看文藝書籍。那段時間,我讀了《紅旗譜》、《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長篇小說。我們那家廠子裏還有一張油印小報,每期一出來,我就爭著看。看了這張油印小報,自己也極想寫寫,寫寫高爐,寫寫鐵流,寫寫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然後,投到這張油印小報上去登一登。我寫了一篇又一篇,好幾次走到廠辦公室,最終還是沒有勇氣把稿子交出去。

我懊喪地帶著稿子回到我的住處。那些大躍進躍起來的廠子,沒有什麽職工宿舍。工人們全住在當地的一些民房裏。我住在一個老媽媽的閣樓上。我回到這個閣樓上,麵對那發黑的牆壁,突發奇想:我何不自己在這裏辦一個牆報?寫出了稿子,我愛怎麽登就怎麽登。

於是,我就在自己住的這個破舊的閣樓上,用舊報紙糊了一麵牆,辦了一個牆報,取名為《鋼花》。有時候一個星期出一次,有時候兩個星期出一次。這張牆報的編者是我,作者是我,讀者也是我。我常常麵對這張牆報,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在一種無法形容的歡樂裏。

記得在第一期《鋼花》上,我發表了一首300多行的長詩。依稀記得開頭是這樣的:

一九五九年七月,

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

我來到鋼鐵新城,

心花伴鋼花一起飛濺……

我突然間覺得,自己仍留在學校,沒有離開學校,而且是自己辦的學校,自己既當校長,又當老師,還當學生……

(原載《長沙晚報》199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