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夜話

一場大病,使我在醫院裏緊緊呆了四個月。一走出醫院,我如一隻出籠的小鳥,迅速飛向大自然,拚命呼吸新鮮空氣。正值酷暑七月,我卻一口氣跑了八個縣,最後登上了九峰山。

九峰山,座落在雙峰縣境內,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峰。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新近建成了一座賓館,叫九峰山莊。山莊前麵,挺立著四棵千年古樹,有如四位美麗的村姑,披著綠色的紗巾,迎接遠方的客人。其中兩株五人方可合抱的銀杏,在離地五米之處,竟然長出一枝,將兩樹緊緊連在一起,猶如一對相擁的情侶,是那麽的情意深長……

次日晚間,我的一位老朋友,為參加一個會議,也上山來了。他叫趙世榮。早在十年前,還在他擔任這個縣的縣委書記的時候,我們就相識相交了。如今,他已是婁底行署的專員了。他是一個農家子弟。大學尚未畢業,就參加工作了。先後擔任過縣團委書記、區委書記、市委副書記、縣委書記、地委副書記……可曰一步一個台階。他能幹、肯幹、敢幹。每到一地,都能幹出一點名堂來。他愛學、肯學、善學。他先後出版了《農村人才開發論》、《鄉鎮領導方法論》、《農村家庭經營論》、《農民進市場奔小康指南》等四本著作。

老朋友見麵,免不了來一番海闊天空的交談。

“聽說你最近又有一本書出版,也是談人才的。看來,你在這方麵頗有一些體會……”

燈光下,他笑了笑,陷入了沉思……

一 人才是最大、最豐富的資源,領導幹部的第一職責是學會用“活”人

“其實,毛主席早就說了,而且說得很明白,概括得很精辟:做好一個領導就是兩條:出主意,用幹部。出主意,就是決策問題;用幹部,就是用人。這是對一個領導幹部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做好一個領導幹部最高的境界。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本事再大,如果沒有人幫助你,扶你的腳,你就做不成什麽事。一個領導者的水平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看他如何用人。”

老趙說到這裏,使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我在我們省委書記王茂林同誌的家裏,看到一位書法家送給他的一幅字:世界上最難的是識人。於是我把這位書法家寫的這幅字說了出來,想聽聽他的看法。

“極是!”他深表讚同。“用人先要識人。識人是很難的。識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太主觀,隻相信自己的眼睛。既要靠自己的眼睛識人,更要靠群眾的眼睛識人。一葉障目。自己一雙眼睛看,看到的隻是一個方麵,一個角度。大家的眼睛都來看,看到的就是方方麵麵,就全麵了。常聽人們說:關鍵的時候認識一個人。的確是,緊急關頭,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假堅軟。但是,大多數的時候是風平浪靜的。沒有那麽多關鍵時候和特定的曆史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於在轟轟烈烈中認識人,更要善於在默默無聞中認識人。在風平浪靜中把人看準。那才叫本事。有一種現象,每一個領導幹部身邊經常會有那麽一些人圍著你的屁股轉。這些人嘴甜、手巧、腳快,很會投你所好。一般地說,經常圍著你屁股轉的人,是沒有本事的。有本事的人,一般是不經常圍著你屁股轉的。常常,一些有點傲氣的人,多少是有一點本事的。一個領導幹部,不要怕別人看不起。看你不起,一、說明別人有本事;二、說明自己沒有本事。當然,我這裏說的是‘一般’,也有‘二般’的時候……哈哈,你說是不是?”

“用人先要識人。但識人的目的是為了用人。如何把人用活,用好,才是一個領導者的本事。所謂用‘活’人,用好人,就是把每個人的長處都用出來,把每個人的才能都發揮出來,把每個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人無完人,要盡可能地做到人盡其才。生活裏,常常有一些有爭議的人。有爭議的人,常常又是有本事的人。我們要讓他的本事充分地發揮出來,要敢於頂著‘壓力’甚至‘風險’用人。我在雙峰工作的時候,用過這樣一個人。雙峰有一個石牛鄉,工作一直落後,選一個什麽樣的人才能打開局麵,改變麵貌呢?我們想到了這個人。此公有魄力,有能力,辦事果斷,敢擔擔子。但在‘文化革命’中出了一點事。幹部中一直看法不一。再說,這果斷和武斷,隻有一步之差。或者說,從這麵看是果斷,從那麵看則是武斷了。我說服大家,把這個幹部調到石牛鄉擔任黨委書記。一年過去,全鄉的麵貌開始變樣;三年過去,這個鄉的樣樣工作走到了全縣前列。用好一個人,搞活一個鄉啦!”

“生活裏,還常常有一些‘唐僧’似的老好人。對‘老好人’我們不能一概地否定。我們要用好他的‘好’。他們雖然不能開創局麵,卻有某種‘粘合’、‘緩衝’的作用。一個班子裏,有一個、半個‘老好人’不無益處。”

這些年來,我在工作中也有一些類似的體會。當老趙說到這裏,不禁觸動了我的心緒,我忙插嘴說:“組織部門往往隻要求,一個班子裏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我認為,還要注意性格結構。一個班子裏如果都是一些火爆性子,就很難協調。直來直去,是一個人的優點,又是一個人的弱點。火爆性子的人中夾一點糯米性子的人,就火不起來。就‘粘’住了。當然,有些性格柔和的人,並不是沒有原則性,而是棉裏藏針,那樣就更完滿了。”

我們談到這裏,隻見窗外一片呼嘯,一株株綠樹搖擺起來。起風了。指頭粗的雨點隨之打到窗台上。也許是大自然的風雨觸動了老趙的心吧,他話頭一轉,說“對那些風派人物可一定要警惕。順利時,他迎風飄揚,隨聲附和,十分可愛。一旦風向有變,他則聞風喪膽,見風轉舵,那就十分可怕了。這種人,是敗壞社會風氣的。用人的成功,是領導幹部最大的成功。同樣,用人的失誤,是領導幹部最大的失誤。聰明的領導者,及時總結教訓,是更重要的財富!”

二 有一顆愛心,才有一雙慧眼。愛護幹部是領導幹部最起碼的要求

我們的話題,很自然地從如何用人扯到如何“愛”人方麵來了。

“常聽到一些人說到某某領導很愛才的評價。愛才——愛護人才,當然是好的。不過,愛才也有一個注意政治的問題。就如同批評要注意政治一樣。我認為,愛才,首先要發現人才。發現人才就是識才。隻有具有一顆愛心,才有一雙慧眼。愛護人才,是對一個領導幹部最起碼的要求。”

“愛護人,首先要理解人。理解,就是溝通,就是尊重。理解就是一種愛心。既要支持春風得意的人,更要關懷身處逆境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對犯錯誤的人有沒有愛心,也是衡量一個人品德高下的一種標誌。落井下石,那是人品不高的。你認識的那位市委書記,受了處分以後,安排到地區一個部門工作。他的愛人一直沒有調來。一些人對這事不大熱心。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催促有關部門解決這個問題。最近他老婆已經調來了。對犯錯誤的幹部多一點善心,是愛;對春風得意的幹部多敲敲警鍾,更是愛。一些青年幹部,提拔得快,工作上取得了某些成績,容易自滿,容易自以為是,容易趾高氣揚。這時,你不要怕得罪人。要及時批評,要敢於講重話。”

“我還想說一個觀點:幹部是人才,但人才不僅僅是幹部,不一定都是‘家’,都是‘長’。有‘一技之長’、‘一專之能’都是人才。一般地說,這些人才蘊藏在廣大群眾之中,生活和工作條件都要差一些。我們一定要積極地為他們創造條件,使他們能更快更好地成長。要善於留住想走的人。一個人想走,總是有原因的。我們承認金錢是有引力的。但是,一個有誌向的專業人才,最看重的是自己的事業。如果我們為他們的事業創造好的條件,個人得多得少是不會太計較的。人都是感情豐富的高級動物,隻要我們以心換心地為他們排憂解難,誰又會背鄉離井遠走他鄉呢?要知道,留住一個有用的人才,往往就留住了一片財富,就能引來一個地方、或者一個企業光明燦爛的前景。”

窗外,拇指般粗的雨點,敲打著窗台,乒乓作響。陣陣涼風拂麵。我的心頭,頓時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

三 不能等著人才自生自長,要積極地創造一個人才成長的環境。培養好人才,是領導幹部的真本事

“你那本《農村人才開發論》的著作專門講過這個問題?”

“是的。那本小冊子,是我做基層領導幾十年的一些體會。全書共十章,是專門談農村人才的。我認為,農村是一個博大的人才庫。但農村人才成長的條件最艱苦,因此農村人才最容易被埋沒。要積極地創造一個寬鬆的大環境,讓農村各路人才‘冒頭’。我在那本小冊子裏,談了開發農村人才的意義、分析了農村人才的特征和農村人才基本素質之後,在第四章‘農村人才的成長’中,我專門談了農村人才成長的環境。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研究和掌握農村人才成長所需要的外部環境,是加速農村人才成長的客觀要求。目前,製約農村人才成長的因素很多。諸如:偏見,認為隻有考上了大學才能成才;素質較低,我國占人口四分之一的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農村;學非所用。由於職業教育不發達,一些沒有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回鄉不知所措,認為多年寒窗付之東流,深感走入社會奮爭的艱難;文化學習條件差;重男輕女;缺乏激勵機製,等等。分析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要逐步消除製約農村人才成長的那些不利的因素,為農村人才的成長鳴鑼開道,鋪平道路。”

談到如何培養人才,趙世榮很是感慨地說:“培養,不是拔高,更不是護短。要給壓擔子,肩膀皮硬不硬,是重擔子磨出來的。功夫硬不硬,是煉出來的。壓擔子,當然是提拔,是放到重要的崗位上摔打。實踐出真知,長才幹。但簡單地提拔,不是培養。既要扶上馬,更要跟一程。這裏,還有一個如何對待考驗的問題。為了把人看準,考驗是必要的。但不能老‘考(烤)’。一個紅薯烤(考)焦了,味道就差了。老‘考’,這容易挫傷人才的積極性,也最容易埋沒人才。要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四 領導幹部要善於用人,更要帶好人。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自己要做好人

“表率的力量是無窮的。自己做表率,則力量更大。”趙世榮說,“我們雙峰有一個曆史人物,叫曾國藩。這個人的功過是非,我這裏不去全麵評價。他有一點,是很可取的。那就是他一生嚴格要求自己,用我們民族傳統的優良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來要求自己的親屬。他有一句名言:做官是一時的,做人才是一世的。一個領導,不管職位多高,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一個‘人’。做人是一輩子的事。要做一個具有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人。”

“做‘官’的,如何做好一個人呢?我認為有這三點:一、做‘官’時,要敬百姓如父母,處處想到自己是人民的兒子。自己的所做所為,都是一個兒子為父母辦事。二、做‘官’時,又要時時想到自己是一個‘父母官’。要有一種父母般的愛心,去關心群眾的疾苦……”

聽老趙說到這裏,一件十年前的往事突然湧上我的心頭;那一天,我們一行數人驅車從邵陽趕回長沙。由於路上堵車,到達雙峰時,已是深夜十二點了。我們想在縣委招待所住下,而招待所卻無床位了。情急中,我給剛認識的縣委書記老趙家掛了一個電話。這麽晚了,他居然還沒有睡。他請我們到他的家去。我們來到他的居室,隻見他正在認真地看著群眾的來信。見我們到了,立即起身帶我們去找住處。在他的辦公室裏,掛著這樣一幅條幅:民間疾苦,心底波瀾。他擔任縣委書記也罷,擔任地委副書記也罷,每年要親自處理上千件群眾來信,接待數百群眾來訪。雙峰縣蛇形山鎮的女青年鍾群賢,幾歲時,因小兒麻痹後遺症不幸致殘。小鍾自強不息,中學畢業後,又自費到縣衛校攻讀醫學。這年上半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了。然而,她一個農民的女兒,一個殘疾姑娘,又到哪裏去謀一個工作呢?無奈中,她給縣委書記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惱。沒有想到,信才發出半個月,就得到消息,她被安排到縣民政局下屬的光榮院當保健醫生。有人告訴他,趙世榮同誌生病住院時,還多次與有關部門聯係她的工作問題。不明內情的人猜測說:她準是趙書記的親戚。其實,她當時連這位書記是一個什麽模樣還不知道……

老趙是一個農家子弟。他的許多親戚都在農村,都希望得到這個做“官”的親戚的關照。他使親戚們失望了。至今他哥哥的兒子,他的親侄兒還在農村。出來的一、兩個,也都是憑本事考出來的。

“第三,在任時,要時時想到自己卸任,處處以一個普通人要求自己。這樣,退下來的時候,你就沒有什麽失落感,你就會精神充實。”

這次病後下來“呼吸新鮮空氣”。沒有想到在九峰山上邂逅老趙,聽他發了這麽一通“宏論”,很覺無比清新。心想: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新鮮空氣嗎?送走老趙,我心裏無法平靜。沐著雨後九峰山上很鮮很淨的山風,埋頭燈下,掏出筆來,記下這麽一些文字……

19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