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林俊傑與海蝶唱片

海蝶從80年代成立,曆經20年發展展翼高飛,海蝶成功的故事,其實要從新謠說起。

當時台灣歌壇受民謠風影響,校園學子紛紛投入音樂創作、演唱,形成所謂的“新謠”風。受到新謠洗禮的許環良、許南盛和黃元成——他們也是新謠時期最受歡迎的組合之一“水草三重唱”的成員,加上另兩名新謠分子張家強、吳劍峰,五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1986年成立了海蝶音樂。

43歲的許環良說:“我們是初生之犢,每人拿出2000元,總共以1萬元就成立了海蝶,主要是推廣新謠為主,一年出一兩張唱片,賺到的錢主要都拿去付店租,那時的日子過得快樂而刻苦。”

兩年後,海蝶開始為港台製作音樂,合作過的大牌有鳳飛飛、蔡琴、伊能靜、徐瑋等,加上製作廣告音樂,包括電視觀眾“耳熟能詳”的魚肝油、冷氣機、快餐店、飲料、漆料等廣告歌,一度占有華文廣告的八成市場,經營漸上軌道。許環良形容這個時期為久旱逢甘霖,在賺取穩定收入的同時,他們也忙著吸取經驗。

從1994年開始,海蝶的觸須伸到國外,接連發掘陳潔儀、兩個女生、伊雪莉、蔡淳佳等歌手,並陸續將她們推往台灣市場。陳潔儀的成功也帶動新加坡本土的歌手輸出風潮,但是她的處女唱片其實曆經磨難。

1992年底,海蝶已經把陳潔儀推介給唱片公司,但當時她被嫌“缺乏外型”,結果不了了之。一年後,陳潔儀獲得新加坡電台音樂頒獎禮的“傳媒推薦獎”,再度引起注意,終於有家台灣獨立公司瑞星垂青簽約。可是一直拖到94年下半年,海蝶才說服瑞星接受許環良所寫的《心痛》做主打歌,勉強出片,不料一曲打響知名度。

可是好景不常,唱片市場從1995年至2000年期間,發生連環重大革命。首先是國際唱片公司紛紛進駐華人世界中最重要的台灣市場,國際公司主管一般任期是三年,在連續並吞台灣本土公司,擴大市場占有率後,大家為急於賺錢求利,一方麵快速裁員,一方麵力捧新人偶像。在急功近利的短線操作下,實力派歌手漸失舞台,改變了聽眾的消費習慣,偶爾推出的好歌,反而促成盜版橫行,或大量非法的網上音樂下載活動。

先前隻要做好音樂就能賣歌賺錢的海蝶製作公司,難免受到連波衝擊,由於國際唱片公司內部不斷的政治利益鬥爭,領導班子不時變換,唱片案子備受牽連,一直受到延誤,有時甚至拖延一年半載。海蝶從一年做四張唱片,一度變成整年交白卷,完全入不敷出。偏偏這時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海蝶一度年負債50萬元,雪上加霜。

最慘淡的日子,許環良說,海蝶領導層有8個月完全沒有支取薪水,隻靠積蓄生活,而底下的員工則減薪留職。

阿杜就是在這時候被發掘的,雖然已被推介給某國際唱片公司,並簽了約,但他的片子遲遲未發,前途未卜。

海蝶決定背水一戰,以分期付款方式把阿杜贖回,然後自身從製作公司變成唱片公司,不隻管唱片製作,連唱片包裝、宣傳、企劃、行銷都一手包辦,雖然風險更大,卻更能精確地掌控產品的品質,終於成功讓阿杜熬出頭來。

許環良認為,那個時期沒有唱片主管認真看待音樂,台灣音樂人無所適從,卻給了新馬音樂人趁勢而起的機會。海蝶秉持著唱片賣點回到音樂本身的信念來做阿杜,才取得成功。

跟師兄師姐遭遇的艱辛不同,林俊傑麵對的挑戰是既生瑜何生亮。許環良說,林俊傑在周傑倫之後出道,同樣是唱R&B,這是華人較不熟悉的音樂領域,因此難在樹立個人風格,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抄襲或跟風。不過幾年耕耘下來,現在大家已經能辨識林俊傑跟周傑倫、陶哲、王力宏有什麽不同。許環良說,林俊傑不隻會創作,在舞台上的肢體語言表演一新耳目,重新定義新加坡歌手。

海蝶當年由五人創立,後來張家強與許南盛先後因理念不同而離隊,但又有台灣音樂人林秋離、中國音樂人畢曉世陸續加入,還是保持五人。人們談起海蝶,往往想到許環良,主因是許環良負責音樂創作、製作,比較靠近幕前。海蝶集團目前在新馬中台共有13家公司,畢曉世和林秋離各自負責中台據點,吳劍峰負責行政、財務和海蝶音樂森林(學校),黃元成則負責屬下大石版權。

海蝶的名字好聽易記,原來起自新謠時期的一張唱片《海蝶逐日》。許環良說:“新加坡是花園城市,花園裏就有毛毛蟲和蝴蝶,海蝶就是那隻不願留在花園裏的蝴蝶,它要飛出去尋找新大陸。”

恭喜海蝶,找到新大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