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與收獲

歲月如梭。轉眼間,《蚌埠人大》百期慶典即將來臨,市人大研究室主任郭豔華女士打電話,請我寫點感想。放下電話,打開案頭散發著濃鬱墨香的《蚌埠人大》刊物,看著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作者,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緒奔湧。

我曾經擔任過市十一屆人大代表,與代表工作有著一段不解的情緣。我是《蚌埠人大》的作者,我更是《蚌埠人大》的讀者。作為作者,我為《蚌埠人大》寫稿不多(雖然也幾次獲獎);但作為讀者,我卻幾乎期期必讀。正是由於既是作者又是讀者,我和《蚌埠人大》就有了頻繁的近距離接觸,接觸多了,對這本機關刊物的印象就由模糊而變得清晰,由清晰而深刻。

《蚌埠人大》1988年7月創刊時名叫《蚌埠人大工作》,當時隻是一本極其簡易的“白皮”交流資料,沒有固定欄目,沒有固定頁碼,隻有刊發報告、總結、工作紀要之類的文章,偶爾登些照片大多是隻能模糊感覺出人影的輪廓。印刷裝訂極為粗糙。翻開八十年代的《蚌埠人大》,真是充滿了時代的滄桑。彈指一揮間,《蚌埠人大》作為我市宣傳人大工作的一個主要載體和重要陣地,已經走過了十七個春秋。十七年來,由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這是一本既有傳統工藝,又有現代科技的雙月刊;十七年來,從名不見經傳,到頗具影響,這是一本既有政策法規前沿性,又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機關刊物。《蚌埠人大》100期,浩浩****的文字涵蓋了蚌埠人大工作的發展史,刻畫出民主法製建設的艱辛曆程;《蚌埠人大》100期,洋洋灑灑的語言包容了萬千人民群眾的尊嚴和希望,反映出人大工作的動態,展示了人大代表的風采。

十七年來,《蚌埠人大》植根於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地方人大工作實踐的沃土,盡顯蓬勃生機,充滿著生命的活力。特別是進入2000年新世紀後的刊物更是以大氣的國際流行大開本,視覺衝擊力強烈的彩色封麵,光潔的紙張、清晰的印刷、精美的裝幀呈現在讀者麵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一位人大代表說的好,“一本優秀讀物給予讀者心靈的哺育,不僅僅停留在閱讀時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啟迪和鼓舞”。《蚌埠人大》就是這樣一本優秀的刊物,人大代表們愛讀,不是人大代表的也愛讀,每個讀者都能從閱讀中受益,這或許正是辦刊人值得自豪和欣慰的地方,不能不提到這本刊物的執著耕耘人、守望人、奉獻人。一本刊物編得好不好,常常與編輯們有著密切的關係。《蚌埠人大》的編輯們都是業餘的,但他們始終以一種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關注著人大工作的情況,關注著周邊的新問題、新信息,不卑不亢,不急不躁,熱誠而自信,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從事著繁重的編務工作,其敬業精神令人感佩。正是有了他們的敬業,才使讀者定期品嚐到了《蚌埠人大》這份精美的政治文化精神大餐。《蚌埠人大》100期了,100期放在一起,所傳達出的十七年時代變遷之信息,讓我們深深地感到國家民主法製建設的步伐,感到我們的城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我們的人民正在成為真正的主人;《蚌埠人大》100期了,100期走過十七年的風雨曆程,它變得更具有指導性、可讀性、針對性、知識性了。一般的機關刊物都容易辦得大而空,講話、報告、決議、大事記等等枯燥而乏味,但今天的《蚌埠人大》卻以眾多的欄目,大氣、簡潔、富有特色的裝幀,有著韻律和動感、靈活、明快的版式,恰到好處的插圖,給人以閱讀的快感和享受。特別是文題的變化帶來了文風的變化,不再是空洞無物,不再是條文說教,而是生動活潑、針對性極強的文章連續不斷,如《來自田野的呼聲》、《誰說女子不如男》、《金錢的陷阱》、《這塊牌子掛的好》等等。更令人感動的是,在這份機關刊物上還辟出了一塊文苑,發表了如《讀山》、《三角梅》、《花之暢想》等精短美文,表達了人大機關對文學事業對文化建設的一份關注和關愛。像《洪水作證》《風雨中人大與你同行》等紀實文章更是體現了人大與百姓同命運共呼吸的血肉深情。文風的變化消除了官樣文章與百姓的隔閡,增加了親和力和相融性,我們不得不為編輯同誌整體的綜合素質和良苦用心而感動。“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是辦刊的終極目的,也是辦刊人的曆史責任,相信《蚌埠人大》會做得更好。

百期發刊,良辰共慶。讓我代表蚌埠市作家協會真誠祝願《蚌埠人大》一路耕耘,一路收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