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韓信

韓信是一個用兵如神的將軍,也是一個典型的書生。讀書人往往有十足的書生意氣,純真、正直、善良,心不設防。曆史無數事實證明,書生意氣是最靠不住的東西。這書生意氣足以讓書生誤大事、倒大黴、惹大禍,弄不好會因此丟了性命。韓信的骨子裏全是書生意氣,這就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韓信是一介書生,他出身貧寒,但讀書極為刻苦,用現在的話說,他讀書已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則佳話,說是韓信在河邊讀書,窮得連飯都吃不上了,多虧有一位善良的老太太看韓信可憐,無償地給他飯吃,才使韓信如願以償地讀完了書。後來,韓信功成名就之時,專門報答了老太太。韓信知恩圖報,是知識分子性格使然。不就是幾頓飯嗎,不報恩也沒有什麽可以指責的。可韓信沒有忘記在他最為困難時幫助他的人,他知恩圖報,講求情義,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韓信在擁有重兵時沒有背叛劉邦,說明他是講誠信的,按說這是一種美德,然而,在欺詐盛行的社會環境裏,韓信這種誠信反而成為一種弱點。後來,韓信果然丟掉了性命。以至到死時他還執迷不悟,認為這是天意。事實上,項羽被打敗之後,曆史將韓信和項羽之間翻了燒餅,過去,項羽是劉邦的死敵,現在,韓信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韓信心裏一直想到的是自己的功勞,沒有想到自己的功勞太大對劉邦是一件壞事,沒有考慮到劉邦的感受,沒有一點防範之心。這與他的軍事才能有天壤之別。

韓信讀書,增長了才幹,這是讀書的好處。韓信用兵如神,並不是天生的,他讀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諸如天文地理、世間萬象、規章法度、政治形勢、軍事常識、用兵之法等等,這些,使他成長為一個軍事人才成為可能。劉邦成不了一流的軍事家,原因是他知識淺薄,不學無術,指揮作戰靠小聰明是不行的。劉邦在這方麵是服韓信的,這是他的自知之明。劉邦是一個痞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二流子。不過,他這個二流子還是有一些智謀的,特別是在用人上,還是較為大膽和開明的,所以他重用了韓信,韓信為他打下了大半個江山。

君子看重的是人格,人格在他們心目是無價的,往往是寧舍生命不舍人格。小人看重的是實際,人格不值錢,為了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劉邦是一個大老粗,他從骨子裏瞧不起讀書人,但他知道知識分子是可以利用的。為此,他拜韓信為大將軍,還搞了隆重的授權儀式,這使作為書生的韓信受寵若驚,感恩戴德,一心一意為劉邦做事,把劉邦當成了恩公。劉邦是個狂傲的人,他從心裏不買讀書人的賬,你們知識分子是什麽東西,所以,他在用讀書人的時候,還不時地用稀奇古怪的方式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心理。如,他看到讀書人戴著很端正的帽子,就叫人取下來,往裏撒尿。一個大男人,就像一個三歲的孩子,瘋瘋癲癲,算什麽玩藝。這就是劉邦,就是奪取天下的劉邦。曆史是一個玩笑大師,你說,劉邦是個二流子,有什麽資格當天下之主,可人家當上了,你服不服。人家瞧不起知識分子,還利用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也得乖乖地配合人家嗎。知識分子以清高著稱,我看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知識分子並不是清高,知識子往往最急於證明自己的本事,所以,往往人家給了一些權力就會拚命地幹,竭盡忠誠,但人家怎樣對待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往往不是很清楚,常以天真的心態想問題。劉邦是一個二流子,一批飽學之士如韓信、蕭何、張良等乖乖地投靠了人家。劉邦是一個痞子,人家不藏不掖,你不是不知道,你投靠人家,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道是,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知識分子剛直不阿、性格直爽、心直口快,這是很容易被別人利用的弱點。當韓信領著劉邦給他的幾萬兵,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時,他竟然生出要獎賞的念頭,於是向劉邦請示,要求封其為假齊王。這個要求說明兩點,一是韓信想要一個名分,覺得自己立下了大功,得到的太少。二是想要官但心裏不踏實,覺得伸手要真官不太仗義,於是就要一個假官吧。人家劉邦卻看透了韓信的心理。什麽假齊王,我封你為真齊王。韓信於是樂得屁顛屁顛的,幹得更來勁了。其實,韓信太愛麵子了,他覺得自己被封為齊王是很有麵子的事。其實,他不知道,這是最讓劉邦反感的事。韓信要齊王隻是要個虛名,可在劉邦看來,這就是野心。其實,如果韓信真的有野心的話,完全可以韜光養晦,不露聲色,慢慢積蓄力量,就憑韓信的軍事才能,打敗劉邦實在是綽綽有餘,可是他是一個書生,怎麽想的就怎麽說。按說,憑韓信的功勞,給個齊王當當是有資格的,不過你伸手要那就讓劉邦十分不快了。從此,劉邦便不再信任韓信,把他當成眼中釘,最後一步一步地剝奪了他的權力,當他手無兵卒可用之時,就成了人家隨便宰割的羔羊了。

韓信是天真的,他相信了劉邦,但劉邦卻一點也不相信他,這是他的失誤所在。知識分子往往以善良的眼光看人。韓信認為,自己功勞大,劉邦理應給他應有的地位和好處。可是,對於劉邦而言,韓信功高蓋主,是一個心腹大患。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憑韓信的才能,他要獨立是很有條件的,憑他的才能奪取天下不是沒有可能。但他還是出於道義上的考慮,認為劉邦封自己為大將軍,得知恩圖報,因此,他沒有聽齊人蒯通之言,自立為王。可是,劉邦從心裏害怕韓信,處處提防著韓信。碰巧出了一個鍾離昧事件。盡管韓信要了鍾離昧的人頭,送給劉邦來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惜,人家劉邦正愁沒有把柄,於是,劉邦以有人告韓信謀反為名,奪了他的兵權,貶為淮陰侯。韓信就這樣輕而易舉被劉邦玩弄了。

當初,韓信為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承受了一個少年的跨下之辱,顯示了他的度量和遠見。假如當上將軍的韓信能夠看清形勢,收斂鋒芒,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說不定能夠享受榮華富貴。可是,他此時已經心高氣傲,當初他承受跨下之辱的精神**然無存,他被貶之後便與劉邦鬧翻,借口有病不參加劉邦舉行的活動,也不再向劉邦表示自己的效忠思想,和劉邦的關係搞得越來越糟。劉邦已當上了皇帝,所到之處,人們都高呼萬歲。可韓信仍從心裏看不起劉邦,對劉邦冷眼相待。想想看,你與皇上過不去,你還有好果子吃。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能帶十萬,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你說人家皇上是個笨蛋,自己是個奇才,那還有好嗎。韓信被呂後所殺,這是劉邦夫婦達成的默契,當然他死的理由是謀反。

其實,要想致韓信於死地,理由太多了。韓信最後死於謀反,讓人覺得罪名很牽強,他手握重兵最有條件謀反時都沒有謀反,最後沒有了一兵一卒,卻要謀反了,這從邏輯上很難說得過去。其實,韓信謀反最為恰當的時機是齊人蒯通勸韓信自立門戶時,但韓信沒有那樣做,韓信說:“漢王待我情誼深厚,我為什麽要為利而忘義呢?”其實,殺一萬個韓信會有一萬個理由。韓信之死,除了他功高蓋主之外,最為重要的是他不服劉邦。人家劉邦並沒有把身邊所有的人都殺光。比如蕭何、陳平等,就平安地生存下來,他們論才能,未必比韓信強,可他們對劉邦俯首貼耳,言聽計從,這是讓人最感到舒服的。韓信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結果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