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鄉風民情溢筆端

近幾年流行的些通俗歌曲中,我比較喜歡《山不轉水轉》。朋友相聚並一定卡拉OK一番的時候,我差不多就哼它。我喜歡是因為它的調子好聽,有著民歌的味道,詞兒也不難理解,能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撫慰和向上的力量。因此上,當田洪德拿著他的集子讓我作序的時候,我即建議他改了這麽個名字。不難聽吧?

田洪德與我的經曆差不多,也是先當兵,後做編輯,爾後再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的。他出生在孟良崮山下的一個小山村裏,所有沂蒙山人的優長如憨厚、樸實、忍讓、謙虛還有靈秀他都有。他將這些優長很好地揉入其作品中,讀來便格外有著一種親切和親近感。讀他的作品,好比聽《山不轉水轉》或沂蒙山民歌,感受到的是樸實與清新,是強烈的生活氣息,是濃濃的民風與鄉情。你覺得這是完全來自生活的東西。

田洪德的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沂蒙文化,你一看就知道是從沂蒙山出來的人寫的。什麽叫沂蒙文化?我認為傳統文化加革命遺風就是沂蒙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切美德我們都有,我們講究仁義道德、忠孝廉悌、中庸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我們也特別講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我們還特別寬容與包容,如《山不轉水轉》中的劉大媽,出身與情感背景都十分複雜,她用忍讓對待不公,用平靜對待不幸,讓時間消磨苦難,也就這麽過來了。

田洪德在觀照和表現農村生活時采取的是平視角度。所謂平視角度,即在看取和表現生活時,以平等的態度、平行的位置來對待農村和農民,不抱偏見、不存成見,不先入為主,用一顆真誠、寬容的心走近農村和農民。他在情感上與農村和農民是息息相通的,當他麵對描寫對象時,他的心是敞開的、澄明的,農村變革的巨瀾微波、農民的命運及其內心世界,都毫無遺漏地進入他的心靈,湧入他的筆端,讀來親切、真實、自然。然而,也正是由於這種平視,使他在生活中陷得太深,入乎其內而難乎其外,也就很容易使作品出現平麵、蕪雜、瑣碎等現象,難以上升到應有的審美高度。這是需要他反思和警惕的。

我說過,好的作品不在於它告訴了你什麽,而在於讓你聯想到了什麽。在田洪德的筆下,山是朦朧的,水是朦朧的,房舍、街道、枯樹、衰草都被鍍上了一層模糊的色彩,讓你在影影綽綽、迷迷蒙蒙中去自我加色,揣摸和頓悟點什麽,這就叫空靈,或想象的空間。田洪德有著相當的藝術氣質,他入伍之前曾在縣宣傳隊拉過二胡,業餘愛好喜歡玩兒根藝,他作品中對景物的大寫意式的描寫,對人物外形的粗線條的勾勒,差不多就是得益於這種對音樂與雕刻的素養和造詣。

田洪德不缺生活,有農村的,有縣城的,也有部隊的。但相形之下,他那些寫縣城各色人等的短小作品更有味道些。而那些聽來的故事,哪怕就是他自己村裏的故事也還是有點夾生。由此更加證明對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多麽重要。一樣的生活,會有不同的感受,你寫出自己的那份也就夠了。還有對立意的思考,對情節與細節的設置,讓人物更加個性化等方麵,也都需進一步地感悟與提高。

田洪德說,他寫小說在語言上是模仿我。小說不拒絕模仿,即使是天才也會有心儀的作家,我本人也曾模仿過前蘇聯的一些作家。模仿是一個階段,但必須自然,不要刻意地讓它像誰,因為我們最終都會逃離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影響,重新回到生活中,去索取第一手的語言資源。

世紀之交,有許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去總結,去思考。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有這樣一本小書問世,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它是小結,也是開始,我由衷地向他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