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寒山寺的鍾聲

我總覺得,含蓄的憂愁,淡淡的、蘊藉的憂愁,讓人去體會——而不是得到某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韻,乃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唐代詩人張藉的《楓橋夜泊》一詩,當屬此列。

現在,我佇立在寒山寺內的這一方詩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誦: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這詩。書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體秀逸,讓人感受到霜花滿天漁火搖曳的寧靜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風流,讓人享受到內斂的含蓄之美。

聰明的俞樾,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張藉的詩意。

隻有幾歲時,我便會背這首詩。兒童的心靈,因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詩長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憂愁,悄然的傷感,在我的生命中揮之不去。就像這首詩,儲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儲藏在櫃子裏。隻要一到冬天,我們就會把棉衣從櫃子裏拿出來穿在身上。一俟我獨行在外,在異地的旅舍裏,夜深人靜,孤燈之下,這首詩就會自然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沒來寒山寺前,我以為這孤寂的夜半鍾聲,會穿過廣袤的田疇,掠過簫瑟的村莊,遙遙地、悠悠地,傳到倦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實,寒山寺就在運河邊上,撞鍾處與泊船處咫尺之遙。寺門不遠處,就是橫架在運河上的楓橋。甚至,船上的客人隻要探頭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動鍾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規模並不大,比起蘇州城內的戒幢律寺來,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為了紀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詩僧。從寒山留下的數百首詩作來推斷,這位秀才出身的關中人從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說,從未舉行過正規的受戒儀式。他遠離家鄉,來到浙江天台山隱居,與天台山國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將這兩位僧人並提,一些寺廟中,都建有專門的寒拾殿紀念。

探究寒山寺的來曆已不重要。因為寒山寺的聞名與寺廟本身無關。重要的是張藉的《楓橋夜泊》這首詩。一首詩造就千古風景,當以此為最。中國的許多景點,都是因為詩人而產生的。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蘇堤,紹興城中的沈園等等。還有,陳子昂之與幽州台,崔灝之於黃鶴樓,辛棄疾之與鬱孤台……莫不都是詩韻與名勝相得益彰。

倘佯在寒山寺外的運河邊上,正是油菜花黃的江南三月。乍暖還寒,嫩嫩的陽光,讓你無法體會深秋蕭瑟的行旅。從寺門前行不遠,是鐵鈴關,挨著關牆的是楓橋。這座建於前唐的石橋,經曆了一千多年的風濤洗禮,已無複當年的舊貌。橋下悠然流過的運河水——它的上遊是盡藏鉛華的西湖杭州,下遊則是曾經紙醉金迷的瘦西湖揚州,這真是一條黃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買笑的巨賈,有倚紅偎翠的達官。在深秋之夜,能夠獨自一人佇立船頭,披冷霜、聽烏啼、伴黃楓、看漁火的,大約隻有遠離富貴的詩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沒有詩人,我們的世界又能從哪裏看到這一道道絕妙的人文風景?我的故國江南是美麗的,溫婉的,而且,總還含有那麽一點點憂愁。單看月、霜、楓、漁火、客船這五個詞,似乎沒有什麽,但加上“烏啼”與“鍾聲”,這淒苦與悠揚的兩重奏,上述這些互不關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間生動起來,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再與一個“愁”字對應,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這時,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廟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帶給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於是,愁有了溫度,鍾聲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過千重山萬條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識中撞響,一程程發散,一圈圈**開。聽到了它,被塵俗的生活弄得愚鈍了的靈魂,又豁然醒悟。呀,沒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經離我這般遙遠。

美呀,寒山寺的鍾聲,然而更美的,是翹首船頭的獨立的詩人!

近年來,聽說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國離家而來,為的是在那特定的時刻,能夠聽到寒山寺的送舊迎新的鍾聲。對於這些渴慕中國古典文化的異鄉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時又懷疑,他們是否真的聽得懂寒山寺的鍾聲。這鍾聲裏頭,蘊含著多麽深邃的禪機啊!

1996.3.26於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