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與匈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劉邦手下的將領中有兩個名叫韓信的。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之一楚王韓信,另一個是原六國時韓國王族的苗裔,因為漢朝統一後劉邦封韓國王族韓信為韓王,所以史書上又稱其為韓王信。

韓王信的軍事才能跟楚王韓信當然沒法兒比,但他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將領。當年在漢中時,韓王信就曾力勸劉邦盡早出來跟項羽一較高下,可見他還是有一定的戰略眼光的。他本身又帶有韓國貴族血統,因此,消滅項羽後,劉邦把潁川郡封給他讓他做了韓王。韓王信封王的潁川是以往出天下精銳士兵的地盤,可以看出,劉邦當時還是蠻看重他的。所以,劉邦要選擇人去防備匈奴的進犯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韓王信。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的春天,劉邦下令把韓王信的封地遷到太原以北的地方,意在讓他去邊境防守匈奴。韓王信充分領會了領導的意思,決定在領導麵前表現一番,幹脆主動提出自己新遷封國的都城晉陽 (今山西太原)離邊境還是太遠,不能及時應對匈奴來犯的突發事件,因此要求把國都改到邊境上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市)。

馬邑離邊境可是足夠近了,天氣好的時候,韓王信在城頭登高眺望還可以看到匈奴人放牧的牛群。這下韓王信算是在劉邦麵前大大地表現了一番,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春天才遷都,秋天馬邑就被冒頓單於圍了個水泄不通。

韓王信被圍已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項羽兵圍滎陽,劉邦留下一幹兵將不管,自己落荒而逃,當時韓王信也在滎陽城裏。城破時,周苛被項羽放鍋裏麵煮了,韓王信卻沒有周苛的氣節,馬上投降。雖然隨後他又逃回劉邦大營,但終究是一個有前科的人。

對韓王信這樣的人,劉邦一麵調集人馬救援馬邑,一麵不免對他產生了懷疑,擔心重圍之下,韓王信會再次投降。劉邦馬上又派人就遷都的問題斥責他亂來。事實證明,劉邦的懷疑不無道理,馬邑被圍後,韓王信就開始嚐試和冒頓接觸,準備求和。接到劉邦的斥責後,韓王信感到恐慌,以為自己向匈奴求和的事情敗露,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冒頓投降,然後率領叛軍掉轉槍頭進攻太原。

韓王信這下可算是把劉邦惹毛了。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劉邦親率大軍討伐韓王信,在銅鞮(今山西沁縣南)大破韓王信的叛軍,韓王信走投無路隻好投奔匈奴。雖然劉邦打敗了韓王信,可邊境的局勢沒有得到好轉。一方麵,韓王信的殘兵在趙人王黃、曼丘臣的帶領下擁立趙利為趙王,繼續和漢朝作對;另一方麵,韓王信到了冒頓那兒就給他出主意,教他如何對付漢朝。這下情況似乎比之前更糟了。

劉邦既然已經禦駕親征,自然不能半途而廢地回去。他又指揮漢軍在晉陽大敗王黃和匈奴左右賢王的聯軍,匈奴的一萬多騎兵倉皇而逃。緊接著,劉邦親自坐鎮晉陽,指揮隊伍在離石、樓煩等地接二連三地戰勝匈奴騎兵。匈奴人越退越遠,漢軍就越追越遠,終於漢軍的先鋒一直追到了代穀(今山西繁峙及舊崞縣附近)附近,並打探到冒頓就在代穀的消息。

接下來,劉邦猶豫了。現在冒頓在代穀,如果自己能趁機把他消滅,那這次親征可以說是“全功”。如果僅僅是像眼下這樣打敗幾個蝦兵蟹將就班師回朝,那匈奴和韓王信再來騷擾可怎麽辦?

當然,劉邦不是莽夫,還是很謹慎的。而且劉邦現在麵臨兩個難題:首先,他出來的時候沒預料到公元前200年的第一場雪來得比以往更早一些,當地冬天寒冷的程度超出他的想象,恰巧又遇上連續多日的雨雪天氣,更是冷得用天寒地凍來形容都不足以表達。士兵們禦寒的衣物準備不足,大部分士兵手上都生了凍瘡,不少士兵甚至連手指都凍掉了。手指都沒了還怎麽打仗?其次,他擔心之前匈奴騎兵的敗退是誘敵之計,但又實在忍不住看著冒頓這個香餑餑就在眼前而不去咬上一口。最後,盡管有許多困難,但劉邦思來想去還是忍不住**,準備與冒頓幹一仗。

進攻之前,謹慎起見,劉邦一連派了十撥探子去偵察,又擔心探子們偵察不到位,幹脆派那個建議他建都關中的郎中劉敬去和冒頓討論議和的事情,主要是讓劉敬近距離觀察冒頓的底細。

過了幾天,劉敬還沒回來,但探子們都回來了,每個人的回報都是說現在冒頓身邊淨是些老弱殘兵,沒什麽戰鬥力,劉邦可以一舉把他們消滅。劉邦這下放心了,便等不得劉敬回來,馬上調集三十二萬大軍出發,進攻代穀。

等等,之前不是說不少士兵手指都凍掉了嗎?那該怎麽辦,是不是要等天氣暖和點兒再來?

哎呀,漢軍最近連續獲勝,正是士氣如虹的時候,可以說大家的精神都已經超脫了肉體。況且這次進攻代穀,一旦成功消滅冒頓,那劉邦立的可是比秦始皇驅匈奴還大的功績,士兵凍掉區區幾根手指哪能阻擋勝利之師前進的步伐。

拿定主意的劉邦興奮不已,親自率著騎兵、步兵、車兵混雜的三十多萬人浩浩****地向代穀進發。

隊伍走出沒多遠,劉敬就回來了。劉邦問他冒頓那裏的情況,劉敬說:“冒頓確實在代穀,我看他身邊隻有一些老弱殘兵,連馬匹都是一些瘦得不中用的老馬。可是我不放心,冒頓的表現似乎太明顯了,我疑心冒頓把精兵都藏了起來,準備對付陛下,所以我認為現在不宜直接進攻。如果陛下一定要打,也應該設伏,出奇兵製勝。”

劉敬的話,劉邦隻聽進去了前半段,更加堅定了立即去消滅冒頓的念頭。劉敬見自己的勸說無效,幹脆拉著劉邦不讓他繼續走。劉邦一下子就急了:“俗話說眼見為實,既然你看到的跟探子們看到的一樣,那還攔著老子去成就這番不世的戰功?”於是劉邦幹脆叫人把劉敬綁了押到廣武的大牢裏,準備取了冒頓的項上人頭之後再回來處理他。

既然所有親眼見到的人都說冒頓這艘船上隻有老弱病殘的乘客,那此時不掀翻它更待何時!可不能等冒頓反應過來,兵貴神速!想到這裏,劉邦幹脆撇下機動性不足的大隊步兵,隻帶了一隊騎兵匆匆往代穀方向趕去。

果然不出劉敬的預料,劉邦帶著騎兵趕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附近,突然就中了冒頓的埋伏。對曾經常年經受項羽考驗的劉邦來說,中埋伏並沒什麽稀奇的。一開始,劉邦並不慌張,還想讓手下們做迎敵的準備,可看著匈奴的騎兵從四麵八方如潮水般擁過來,自己手下來來回回數個遍就這麽幾個兵,怎麽是冒頓大軍的對手?好在劉邦比較機靈,一眼瞅見平城東麵的一座似平台的山陵,名叫白登山,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要地,趕忙叫手下向白登山上撤退。

緊趕慢趕,劉邦他們終於在被匈奴騎兵攆上之前登上了白登山。山上雖然好,但退上去就沒回旋的餘地了。還好手下的士兵們拚死守住山腰的要道,才堪堪擋住匈奴騎兵的追擊,劉邦暫時得以歇口氣。

劉邦從平台一般的山頂往下張望,四麵全是匈奴的騎兵,西麵是清一色的白馬,東麵是清一色的青馬,北麵是清一色的黑馬,南麵是清一色的黃馬。每一麵的匈奴騎兵都不下十萬,哪裏有什麽老弱病殘的士兵和瘦弱的老馬?劉邦看著簡直是羨慕嫉妒恨啊,要知道,當時中原經過八年戰亂,馬匹已經被耗得差不多了。劉邦作為皇帝自己都配不齊四匹毛色均勻的馬,他手底下的很多大臣上班都得乘牛車,匈奴人卻如此闊綽!

回去就把那些探子煮了!劉邦憤憤地想。

一開始,劉邦雖然被圍,但並不十分緊張,畢竟自己戰鬥經驗豐富,還有三十多萬的隊伍在後頭,他相信隻要能堅持兩天,援軍很快就能趕來。劉邦認為,這次自己帶來的可都是長年在戰爭中洗禮過的將士,到時候雙方擺開陣勢打一場,必勝不敢說,漢軍全身而退肯定不成問題。

現實卻狠狠地扇了劉邦一耳光,一連幾天,劉邦在山頂上日夜張望,哪兒有援軍的影子?原來冒頓早就探得劉邦的底細,一看自己短時間攻山不下,便隻派少數人馬圍困白登山,大隊人馬早就圍點打援去了。雖然後隊的將軍們知道陛下被圍是他自己冒進造成的,但如果他們不及時前去解圍,所有人回去都得是滅三族的大罪,於是漢軍的大隊人馬個個舍生忘死、奮勇作戰。然而,冒頓準備得也很充分,死死頂住漢軍的進攻,使得漢軍的大隊人馬久久不能向白登山靠攏。

這時候,山上的劉邦已經等不及了。因為兵貴神速,劉邦和手下可都是輕兵簡從,身邊沒帶多少糧食,這山上又不能打獵,過幾天援軍再不來,劉邦一幹人等餓都餓死了。即便不被餓死,那白登山的地勢又高又平,一旦刮風下雨,他們連個躲藏的地方都沒有,到時候凍也被凍死了。

在餓死與凍死之間徘徊的劉邦身邊幸好還跟著陳平。這個多次在生死時刻為他出謀劃策的謀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通過走“夫人路線”讓冒頓放劉邦一馬。恰巧這個時候本來說好和冒頓會合的王黃、趙利等人又遲遲未到,冒頓自己也起了疑心,生怕劉邦其實還有更大的陰謀。兩相作用之下,冒頓在第七天的早晨下令將包圍圈撤開一角,放劉邦出去。

看到包圍圈的一角被撤開,劉邦不知是否有詐,但肚子實在餓得不行,即便有詐,他也隻能硬著頭皮上了。於是他自己在中間,命令士兵們擺成圓桶陣,拉滿弓瞄準四周的匈奴騎兵。因為不知道冒頓要放自己一馬是真心還是假意,劉邦也不敢下令真的放箭,怕一不小心刺激了對方,隻能帶著隊伍提心吊膽地一步步退出匈奴人的包圍圈。

劉邦就帶了那麽一丁點兒人馬,前幾天還是憑借地形優勢才沒讓敵人把自己消滅。現在他卻主動下山走到對方的陣地裏,看著四周裏三層外三層都是隨時可能要自己命的敵人,可想而知,這時候的劉邦是一種什麽樣的心情。劉邦內心如烈火焚燒,額頭冷汗直冒,但他越急就越不敢走快,生怕四周的匈奴兵會突然向自己擁上來,那樣的話可就真玩完了。幸好匈奴的騎兵都事先得了命令,就這麽任由劉邦一行人撤了出去。

終於走出包圍圈的劉邦可什麽都顧不上了,立即要策馬狂奔。這時候,他的車夫夏侯嬰卻堅持要隊伍繼續緩步慢走,擺出一副閑庭信步的樣子,不能讓匈奴意識到他們的膽怯。好在這個時候,漢軍的大隊人馬也接近了平城,劉邦一幹人才得以有驚無險地和大部隊會合。走進軍營裏的那一刻,劉邦都快頂到嗓子眼兒的一顆心才又落到肚子裏,想必此時他身上的衣服已經不知道濕了多少遍。

至於陳平究竟使用了什麽樣的計謀,實際情況我說不上來,不僅我說不上來,當時的人和後世的古人也沒幾個知道。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又想知道,那就隻能瞎猜。

在眾多的猜想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當時陳平的計謀大概是這樣的:前一天晚上,陳平趁著夜色偷偷下山去見了冒頓的閼氏[1]。當然陳平是怎麽既能單獨見到閼氏又不被冒頓知道的,這就說不清楚了。我們清楚的是,陳平是一個既高大又皮膚白皙而且很帥氣的男子,而帥哥在女人麵前總是容易說得上話的。

陳平見到閼氏後,拿出隨身帶著的一幅女子畫像給她看,告訴閼氏:“這是我們漢朝中無雙的美女,現在我們陛下被圍沒辦法脫困,已經找人把美女帶過來,準備送給單於;而單於得了這樣的美女,必然會寵幸她,過不了多久,她可就成了閼氏,到時候您是什麽就不好說了。不如趁這個美女還沒來,大家都退一步,您讓單於放我們一馬,我們呢,則把這女子送回去。”

匈奴的閼氏是個妒忌心很強的女人,生怕自己的男人被搶走,看到小白臉陳平又像被灌了迷魂湯,對陳平的話深信不疑,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個勁兒地給冒頓吹枕邊風,說漢朝的地方不好,拿了不能放牧,自己又水土不服,搶來了又有什麽用呢?而且漢朝的皇帝也是有神明保護的,不好把事情做得太絕。如此這般,冒頓才同意放劉邦一馬。

我們把這個故事攤開來仔細一看,處處都是破綻,但在沒有更靠譜的猜測之前,也隻能這樣說了。

陳平這個人也有點兒意思。陳平本人長得非常俊美,並且他無疑是個能人,但除此之外,這個人的其他方麵實在是少有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他當官收受賄賂,他給劉邦出的計策大多是別人連知道都不能知道的所謂“秘計”,說白了就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陰謀詭計。可劉邦需要的是陳平的智慧而不是德行,即便陳平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劉邦也能容忍和信任他,這是劉邦比項羽高明的地方。

劉邦十分了解陳平,所以對他的定位也比較模糊,如此重要的謀士卻不在劉邦最重要的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名單中。陳平對自己也有準確的認識,雖然他被封侯,後來又當了丞相,但他晚年的時候曾說:“我以往出的都是陰謀詭計,是道家所不齒的。我們家族到我這代雖然風光,但我死了之後肯定要中落,那是因為我長期出損招導致陰德缺失。”

陳平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裏沒有出什麽像樣的人物,到了孫子陳何,甚至因為強行霸占別人的妻子被棄市,爵位也被沒收了,正如陳平所預料的一樣。

由此可見,陳平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因為有自知之明就是最大的聰明,而不管我們信或不信,一個人積德行善終是不會吃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