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第一間諜

項纏,字伯,楚國下相(今江蘇宿城西南)人,項梁的弟弟、項羽的叔叔,楚漢戰爭中影響力最大的間諜。當然,這個時候他還不是間諜,隻是一個單純的、沒有任何鬥爭警覺性的貴族,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項羽往坑裏推的。

從項梁算起,項氏一家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輩,項伯也不例外。早年間,他因殺人而身陷囹圄,關鍵時刻全賴張良施以援手才活了下來,所以,項伯對張良一直心存感激。項梁起兵江東後,項伯也在軍中任職,雖然他從未表現出什麽過人的才能,但畢竟身份擺在那裏,很自然地成了項氏集團的核心之一。現在項伯知道了項羽第二天即將進攻劉邦的消息,想到劉邦即將麵臨滅頂之災,在劉邦身邊的張良也會受池魚之殃。出於一番好意,項伯沒有考慮自己所在的項氏集團的利益,也沒有得到項羽允許便私自出營,趕了四十多裏的夜路到劉邦的軍營裏找到張良。

張良正疑惑為何項羽的隊伍會突然殺氣騰騰地出現在鴻門,見項伯連夜趕來且臉上神色有異,就知道恐怕大事不妙。張良一麵趕緊招呼項伯落座,一麵讓手下準備酒菜,正要試探性地從項伯身上打探消息。沒想到項伯的配合超出張良的預料,還沒等張良發問,項伯便將項羽準備第二天早上進攻劉邦的消息和盤托出,並且希望張良馬上跟他一起離開。按項伯的看法,張良如果稍有遲疑,天一亮就會和劉邦一起玉石俱焚。

聽到這個消息,張良內心無比震驚,但他表麵上很淡定,先是舉杯感謝項伯,然後輕輕抿了一口酒,才不慌不忙地對項伯說:“我是奉韓王的命令暫時來幫助劉邦的,劉邦和上將軍的恩怨與我何幹?但現在劉邦麵臨危險,如果我就這麽一聲不響地走了,是不義。項伯你能私下來通知我這個消息,講的是義氣,我對劉邦也一樣要講義氣,你說對吧?請你稍等片刻,我通知了劉邦就跟你走。”

項伯這個蠢蛋自然分不清什麽是大義、什麽是小義,什麽是真義、什麽是假義。聽了張良的話,他一時語塞,再仔細想想,居然越想越覺得張良的話在理,隻得同意張良先去麵見劉邦。

張良穩住了項伯,出門便急匆匆地去見劉邦,也顧不得行禮,馬上將項伯帶來的消息告訴了劉邦。劉邦聽後大驚失色,才意識到自己大禍臨頭,趕緊讓張良給自己出個主意。

張良先問劉邦:“閉關自守的餿主意是誰出的,怎麽我都不知道?”

劉邦知道自己錯了,趕緊打哈哈說:“是姓解的那個臭小子對我說,隻要我把函穀關守住,不讓其他諸侯進來,函穀關以西就是我的地盤,我一時高興就照做了。”

張良也沒有深究,而是又問了劉邦一個問題:“大王你估量下自己的兵力和項羽的相比怎麽樣?”

劉邦沉默了一會兒,回答說:“當然比不上,那你說現在該怎麽辦?”

張良知道劉邦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現在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追究責任,繼續糾結誰是誰非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於是他告訴劉邦:“好在項伯現在還沒走,你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請他幫忙,表明自己不會背叛項羽的心跡,讓他回去勸說項羽,至於成功與否隻能聽天由命了。”

驚魂稍定的劉邦聽了張良的主意後,政治警覺性提高了起來,他沒有繼續詢問張良如何去和項伯交流,而是反問了張良兩個問題。首先,劉邦最關心的是張良如何能提前獲得項羽進攻的消息,劉邦擔心張良私下與其他的諸侯勾結或存有二心。張良君子坦****,從容地告訴劉邦:“我和項伯是故交,當年他殺了人,是我救了他,現在情況緊急,所以他來告訴我。”

劉邦是何等人,從張良短短的回答中就打消了對張良的懷疑,並且間接了解到項伯是項羽身邊一個隻懂小義不明大義、沒有大局觀、可以利用的人。轉眼間,他主意已定。緊接著,劉邦又問張良:“那你們誰大?”

張良回答:“項伯比我大。”

打消了對張良的懷疑,劉邦馬上開始籠絡人心。他對張良說:“咱倆是兄弟,既然他是你大哥,那就是我大哥,兄弟你趕緊叫大哥進來。”

等張良和項伯一起進了主帥大帳,劉邦親自給項伯倒酒,對項伯噓寒問暖,一個勁兒地拉家常,絲毫不提項羽進攻的事。

劉邦的態度讓項伯感到很奇怪,但劉邦是別有用意的。當兩人東扯西扯地說到項伯的家裏尚有小孩未曾婚配時,劉邦當即拍板約為婚姻,給兩家的小孩定了親,完全忘了自己曾經和項羽拜過把子的事情,輩分亂得沒譜。

這就是劉邦的高明之處。三兩句話攀了親之後,剛才還沒什麽關係的兩個人似乎就非常熟絡了,這時劉邦才轉入正題,他對項伯說:“親家,聽說你侄子對我有些誤會,麻煩你回去轉告上將軍,我入關以來對鹹陽百姓秋毫未犯,早封好了秦朝的府庫銀兩,日盼夜盼就盼著上將軍來驗收,哪裏敢有絲毫的反意?之前之所以派人在函穀關把守,無非就是為了防範盜賊,應付下突發事件罷了。”劉邦一臉堆笑,“親家,幫忙說說,說說。”

項伯進來就結了門親事,攀上了劉邦這個實力派,他自己也是滿心歡喜。在項伯看來,劉邦對自己盛意拳拳,那他自然不能駁了親家的麵子,更不能讓項羽傷了親家的性命,他便拍著胸脯對劉邦說:“你放心,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不過我這個侄子的脾氣你也是知道的,明天你一定要親自來軍中和他說清楚。”

雙方計議已定,劉邦和張良畢恭畢敬地將項伯禮送出營。回到楚營的項伯第一時間麵見了項羽,不僅轉述了劉邦的話,還以長輩的身份責問項羽:“要不是劉邦先攻破了關中,你怎麽進得來?況且懷王事先有約,現在劉邦立下大功,你卻要去進攻人家,這在道義上怎麽說得過去?反正他也不是你的對手,不如好好對待劉邦,大家再從長計議。”項羽沉默了一會兒,居然答應了項伯,取消了第二天進攻劉邦的計劃。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一場虛驚後,劉邦在席間尿遁,留張良一人善後,帶來的百十人也不要了,隻命令樊噲、紀信、夏侯嬰、靳強四員戰將步行給自己殿後。劉邦隻身騎快馬脫出,最終從鴻門逃得性命。

盡管各人對鴻門宴的解讀有所不同,對項羽最終為何會放過劉邦也是眾說紛紜,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在鴻門宴之前,甚至說在劉邦與項羽初次合作時,劉邦的個人魅力、交際能力就已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項羽真心地認同這個“兄長”,在內心深處將兩人的矛盾視為兄弟間的矛盾,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這也是在宴會一開始,項羽便將曹無傷告密的事情向劉邦和盤托出的原因。既然兩個人是兄弟,項羽也就不想殺死劉邦,他隻是想讓劉邦認輸,臣服於自己,便心滿意足。如若項羽一心想置劉邦於死地,項伯如何能勸住項羽取消進攻?鴻門宴上區區一個樊噲如何能震懾住項羽?

當然,樊噲當時已經是劉邦手下數一數二的戰將,我們可以列舉他的軍功:在整個反秦、滅項的戰爭中,樊噲有明確記載的斬首數是一百七十六。而項羽,我相信,他隻要認真一點兒殺敵,隨便一場戰鬥下來斬首數都能超過這個數字。即便我們退一萬步說,在個人戰鬥力上,樊噲是項羽的勁敵,但隻要項羽一心想殺死劉邦,他大可在帳外設下五百刀斧手,以摔杯為號,定然可以將劉邦、樊噲一幹人等剁成肉醬。

所以,我的看法是,鴻門宴本身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凶險。即便沒有項伯的倒戈,沒有樊噲的攪局,隻要劉邦肯當麵向項羽服軟、認輸,哪怕是鑽項羽的褲襠——當然,如果有必要,我相信這種事情劉邦是能做得出來的——他一樣能從項羽手裏討得一條命來。因為在此時及此後的一段時間裏,項羽打心底裏認為他與劉邦的矛盾是兄弟間的不合,是家庭內部矛盾,他想要的是劉邦向自己認輸投降,而不是殺死自己的“兄弟”劉邦。

另外,劉邦有驚無險地逃離鴻門回到霸上,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內賊左司馬曹無傷。從此刻開始,劉邦清楚地意識到,秦帝國垮台後,隱藏在各路反秦諸侯之間的矛盾必將浮出水麵。他不願意永遠在項羽麵前裝孫子,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每次都有今天的運氣,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受製於人,他與項羽之間的矛盾必然會無可逃避地正麵化。相信在鴻門宴結束後,項羽就已經被劉邦堅定地列入他“絕不妥協、必須消滅的人”的名單的第一位。

盡管決心非常堅定,但讓劉邦感到迷茫的是,他要如何戰勝這個戰無不勝的項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