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這樣的教務辦公室

“應該是這樣!”許大茂點點頭。

許大茂也不是太理解“卷”,但是二大爺的解釋同樣不能打消許大茂的懷疑:“是這樣嗎?看剛才那人對他的態度,不像是為了考核的事情。哪有對考試人這麽客氣的。”

“除了這個還能是什麽,最多就是他技術好,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告訴你許大茂,二大爺作為一名高級技術人才,這樣的事見得多了。走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呃……

二大爺啥時候是高級技術人才了?這話題沒法聊了,七級工有多高級。

心中鄙視,但他不會說出來,因為他一點兒也不想得罪二大爺。

而在另一邊,柳輕生已經跟著李主任,走進了李主任的教務辦公室。

兩輩子沒進過教務辦公室,這一下全破了。真心不想進。

“柳同誌你先坐一會,我去泡茶。”

“李主任,用不著這麽麻煩,我們還是先說下是什麽事情吧。”柳輕生連忙說道。

他很好奇自己被叫進來的原因。

“也好!”李主任點了點頭,隨即倒了兩杯白開水。

“是這樣……”

茶杯端上來,斟酌著開口:“聽說柳工負責紅星軋鋼廠的助力自行車開發。”

“是的,我們廠是有造自行車。”

雖然柳輕生很奇怪自己主持造自行車的事怎麽連大學都知道了,但這隻是自行車,也沒什麽好隱瞞的。隻要出現在市麵上,早晚有人知道。

“好好!”李主任隨意地看了一眼,對柳輕生的謙虛很是有好感。

種花國本就喜歡謙虛的人,而柳輕生年輕,造車,不驕不躁,態度很是謙虛,自然更為他們這些教書育人的老師們的喜歡。

柳輕生拿起了茶杯,暖和著手,並沒有飲用。

大學的煤炭供應很足,屋裏燒得暖融融的,並不算冷。隻有翻書的手有些涼,這回兒握著茶杯,才暖和起來。

“是這樣的。我們海大一直在進行水產養殖……”

李主任在介紹他們的困難。

這樣的困難並不是海大獨有,而是在國家大麵積修路前的普遍現象。

道路難行,不通車。不通車後,人的移動就很吃力,再加上帶飼料,帶科研工具……

都是象牙塔裏的人,真的是為難他們了。

不過一個百廢待興的種花家能夠成長起來,靠的正是他們。

“李主任有什麽用得到我的地方,盡管開口。”感動之餘,柳輕生表示願意幫忙。

“是這樣,如果能有些馱飼料的自行車……”

李主任小心地說出自己的要求,等待柳輕生的答複。

柳輕生這個人是突然冒出來的,所有專家教授都不認識他。

如果不是紅星軋鋼廠的工藝圖紙需要大學教授們審核,他們都不知道四九城裏什麽時候有這麽一號人。

因為沒人認識,沒有交情,所以海大才會連請楊廠長、李廠長吃飯的門路都沒有,直到柳輕生上門。

柳輕生的名字辨識度極高,根本沒人叫這麽個名。再加上這人一來便去了圖書館。

紅星軋鋼廠的工人,名字對,又有學識。隻可能是主持造車的柳工。

現在要求提出來了,就看這一哆嗦了。

柳輕生:嗯……你確定要和我商量這事?這與我想象中的教務辦公室可不一樣。

當然,柳輕生也沒因為這裏是教務辦公室就不回答了。

“李主任,你們需要多少輛自行車?”聽到李主任的要求,柳輕生便決定幫忙了。

雖然教我辦公室中走後門有點兒不習慣,但是水產養殖也就意味著糧食。在即將進入災荒的年景下,有什麽比糧食更重要嗎?

沒有。

可惜自己上輩子是在工業口混飯吃的,完全不懂農業養殖,否則柳輕生早想方設法指點他們了。不過現在也不錯,可以在糧食上出上一把力。

甚至對柳輕生來說,幫助他們打好後勤,讓農學家們早一點做出糧食大豐收,更符合柳輕生的利益。

這可比直接告訴上層,災荒來了要安全得多。

畢竟造成以後動亂的那些角兒可都還在。

太出挑,被他們記住後,萬一拉攏自己呢?

柳輕生不是不知道他們是罪人,但萬一自己沒有受住**呢?自己不是啥好人,也不想與罪人鬥智鬥勇。隻想平平安安過自己的小日子。

“好,好的。”李主任沒有想到柳輕生這麽好說話,直接便……答應了?

激動得整個人都在發抖。手拿著茶杯直哆嗦。

簡直與傻柱打菜時的帕金森抖有的一比。

而且一抖起來還沒完了。

怎麽辦?等唄。

李主任不是想抖,而是太激動:“柳同誌,你就答應了?”

“是的,我們廠的廠長是非常支持科研工作的……”

柳輕生在給二位廠長貼金,這是一個老職場人的習慣了——榮譽莫忘領導。

你給領導榮譽,領導給你工資。有良心的領導在自己獲得榮譽後,還會記得提拔一下,就挺好。

至於說二位廠長是不是真的就支持科研事業?

這事重要嗎?

即便他們以前沒支持過,現在也是可以支持的。

“那柳同誌可以支持我們多少自行車?我們可以出錢買。”

李主任沒有順竿爬,主動提出給錢。

這就更沒有問題了。

“李主任需要多少輛自行車,才能不影響工作。”柳輕生笑道。

“呃——這……”

“怎麽?為難?很多?”

“不為難!不多!不多!”李主任連忙擺手,“我們隻是從沒想過,也沒統計過。”

好家夥!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一個李主任。

大實話直接就說了。

當然,柳輕生沒有嘲笑他的意思。

這年月國家物資短缺,人人都是講貢獻,講奉獻。至於從國家那裏可以拿來多少?

沒人去想,也沒人去計算。

與他們來說,不就是沒有交通工具罷了。

這算是個事兒?

我們有腳,我們可以走。我們有手,我們可以抬。

大山上,河岸邊,常年可見二人抬著大木箱跋山涉水的科研人員。

因為沒有這個概念,自然不會有人統計他們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