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嘉康蒂救過約翰·史密斯,並與他成婚

同弗洛拉·麥克唐納(Flora MacDonald)與英俊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的淒美愛情故事一樣 ,寶嘉康蒂(Pocahontas)與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愛情故事也廣為傳頌。《牛津簡明美國文學指南》一書說道,寶嘉康蒂是印第安部落聯盟的酋長波瓦坦(Powhatan)最寵愛的女兒,本名為瑪托阿卡(Matoaka),意為“小雪花羽毛”,而“寶嘉康蒂”隻是她的昵稱,意為“小淘氣”。

英國探險家約翰·史密斯於1607年到達新大陸。據說,他認為當地土著人民十分“好客”。根據1608年完成的《自殖民地第一次在弗吉尼亞墾荒以來發生的各種事件的真實介紹》(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a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一書中介紹,寶嘉康蒂“當時隻有10歲”,但是她的美貌智慧、熱情友好“大大超越了其他族人”。兩年後,早期殖民者威廉·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在弗吉尼亞登陸。在1612年出版的《英屬弗吉尼亞旅行記》(The Historie of Travaile into Virginia Britannia)一書中,他說寶嘉康蒂“大約十一二歲,是個容貌秀麗、淘氣頑皮的小女孩……”,並且她還會“赤著身子側空翻”。本傑明·伯西(Benjamin Bussey)寫於1832年的《印第安傳:卷一》(Indian Biography, Volume I)一書中複述了史密斯1617年寫給安妮皇後(Queen Anne)的信。史密斯在信中寫道,寶嘉康蒂“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我十分尊敬她”。

史密斯晚年的作品有1624年的《弗吉尼亞、新英格蘭與薩默群島通史》(The Generall Historie of Virginia, New England, and the Summer Isles)和1629年的《約翰·史密斯船長歐亞美非探險記》(The True Travels, Adventures and Observations of Captaine John Smith, in Europe, Asia, Africke and America)。在這兩本書中,他寫道,印第安人“抓著他,把他的頭放平,打算用木棍敲碎他的腦袋”。“隨後,酋長最寵愛的女兒寶嘉康蒂出現了。在懇求無效的情況下,她雙臂抱住他的頭,俯下身來,把她自己的頭擱在他的頭上麵,想要把他從死神手中救出來”。《企鵝女性傳記詞典》一書認為,“研究表明,史密斯的故事絕大部分是真實的”,但是該書也指出,因為史密斯不懂得阿爾岡琴語(Algonquian language),所以他很有可能誤會了整個狀況,“波瓦坦有可能隻是讓史密斯做出臣服的姿態,作為儀式的一部分,表明這個外來者臣服於他這位最高統治者”。

根據約翰·艾佛雷特-希思(John Everett-Heath)在《簡明世界地名詞典》一書中所說,史密斯的描述“多半是編造的”,《北美印第安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一書認為,活著的史密斯對酋長的價值更大,“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從未有過生命危險”。酋長很有可能隻是“收養史密斯做自己的‘兒子’”,而寶嘉康蒂隻是“扮演了雙方都信任的中間人這個關鍵角色,在雙方之間傳遞食物、禮物和重要信息”。至於史密斯跟寶嘉康蒂的關係,《牛津美國曆史指南》一書表示,“認為他們二人有情愛關係是沒有依據的”。

1614年,寶嘉康蒂改信基督教,更名麗貝卡(Rebecca),並與英國殖民者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成婚。但是,二人結婚與其說是出於愛情,不如說是英國人和印第安人的聯姻,以便鞏固雙方關係。兩年之後,寶嘉康蒂/麗貝卡在倫敦得到了國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和安妮皇後的接見。根據《企鵝詞典》(Penguin Dictionary)一書所寫,“為紀念寶嘉康蒂,她在聖保羅教堂附近停留過的酒館的名字被更名為‘美麗印第安人(Belle Sauvage)’”。悲劇的是,寶嘉康蒂紅顏薄命。1617年3月21日,年僅22歲的寶嘉康蒂在離開格雷夫森德(Gravesend),即將回到弗吉尼亞的時候死去了。根據《企鵝詞典》一書所寫,“寶嘉康蒂葬於格雷夫森德的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盡管她的墓碑的具體地點已不可查”,但是教堂的聖壇上放有她的牌位。

約翰·史密斯在寫給安妮皇後的信中懷念了寶嘉康蒂,說這位年輕的女子“在上帝之下……保佑這片殖民地免受死亡、饑荒和混亂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