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想壯烈去死,就得窩囊活著

在後金政府發動第二次入關戰爭之後,特別是林丹汗病死他鄉之後,群龍無首的察哈爾殘部,紛紛到沈陽投誠。

1635年1月22日,皇太極命人統計出察哈爾殘部歸順後金政府的總人數,共計3211人,平均分配給八旗,並對127名大臣、191名屬官加以封賞。

林丹汗雖死,但察哈爾殘部並沒有完全投降,還有一批人繼續跟著林丹汗的兒子額哲負隅頑抗。皇太極為了鼓勵更多的察哈爾人來沈陽投誠,對已降者非常優待,不僅給他們分房分地安排工作,還隔三差五地請他們吃飯,目的就是讓未投降後金的察哈爾人認識到,隻有加入後金圈子,團結在皇太極身邊,才會有出路。

皇太極經常請察哈爾人吃飯,把北京、大淩河城等地歸順的漢官晾在一邊,讓這些愛麵子勝過愛性命的漢官心裏很不是滋味。

這些漢官投降後金之後,被分到各旗。各旗的滿人,從骨子裏就瞧不起這些貪生怕死的漢官,所以這些漢官在後金圈子裏過得並不如意,難免在背地裏發些牢騷。

這些人的牢騷傳到皇太極的耳朵裏,皇太極才意識到,已經很久沒請那些漢官吃飯了。這些漢官把麵子看得比性命還重,被冷落久了,要出大事的。

於是皇太極在正式場合上,滿臉歉意地說:“近來察哈爾投誠的官員比較多,招待他們的次數也很多,導致我抽不出時間和北京、大淩河城歸順的將官吃個飯、聊聊天。我和他們沒有溝通、交流,並不是因為我已經將他們忘記,而是我最近確實非常忙。明天,就明天,我請大家吃個飯,在一起好好地聚一聚、聊一聊。”

第二天,皇太極便在大殿內設宴,宴請在北京、大淩河城歸順的守備、都司級別以上的官員。

這些漢官,大部分人臉上都顯得憂鬱、憔悴,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皇太極見了,非常關心地問:“你們怎麽是這個樣子?是不是病了?”

眾人都搖搖頭。

皇太極又問:“是不是貝勒們沒有給予你們相應的待遇?還是他們……”

眾人集體答道:“貝勒們對我們都很好,照顧得也很周到。可能是我們初到塞北,水土不服的原因吧!我們的賤體,煩勞大汗掛念,真是折殺我們了!”

即使貝勒們對他們不好,他們也不敢當著皇太極的麵說出來。人在矮簷下,就得貓著腰。既然沒有壯烈死去的勇氣,就得有窩囊活著的決心。

皇太極對眾貝勒們說:“托上天的福,讓你們這些能人誌士歸順我們,幫助我們成就偉業。凡是與我們誌同道合的人,我們都應該一體加恩,不分種族身份,不分先來後到。你們一定要體念我的心意。如果因為你們工作上的失誤,導致先歸順我們的人,對我後金心灰意冷,那就別怪我對你們不客氣。你們敢讓他們過不好,我就能讓你們過不好!”

眾貝勒趕緊回應道:“對於這些人,我們一定遵照汗諭,加以恩養,不敢怠慢!”

皇太極說:“這年頭什麽最值錢?不是金銀財寶,不是牲口地產,而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我們要想把後金做大做強,各種人才不可或缺。現在無論滿漢蒙回的官員,你們的首要、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政府發現人才,推薦人才。一旦你們發現的確有才能之人,不論出身,不論背景,不論是否擔任過官職,都要舉薦。舉薦的人才,辦事公道,有工作能力,就立即報送吏部。如果讀書多,文筆好,品質不錯,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就立即報送禮部。總之一句話,隻要是人才,你們這些貝勒,都應該沒有任何借口地推薦給我,我肯定量才適用。天下之大,德才兼備之人,少之又少,不允許我們忽視。一旦我們忽視,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皇太極一通人才論,就是想告訴這些漢官們,沒事別抱怨,在我們後金,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隻要你們是人才,有能力,為後金統一大業作貢獻,前途一片光明!

這些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洪水就泛濫的漢官,皇太極的一頓飯、一席話,又讓他們找到歸屬感,紛紛給皇太極獻計獻策,以證明自己確實是人才。

皇太極要求貝勒們推薦人才的政策,又讓投降後金的漢官們擔心了。這些以人才自詡的人,擔心皇太極的人才政策會招來真正的高人,從而占據他們一直惦記的位置。高山出現,就要擋住皇太極的視線。他們這些窪地,就可能永遠淪為爛泥塘了。

寧完我上疏建議:對於推薦人才,應該製定更加嚴謹的製度。如果薦舉的人才名不副實,要負連坐之責。

正紅旗牛錄章京許世昌提出四條建議:一、應該為先汗加上徽號,二、應該設置輔弼大臣,三、選拔人才應該謹慎,四、應該開放言路。

新歸順的生員楊明顯,不甘寂寞,也提出建議。他認為,明政府腐敗無能,內部政治混亂,後金政府應該迅速兵發北京,把崇禎趕下台。同時,他還建議,領導要對文武官員同等對待,以此收攬各種各樣的人才。

八旗之中,也有非常多的人讚同對軟弱無能的明政府出兵。在他們眼裏,明政府就是人軟、錢多,那麽多金銀、珠寶和美女,不搶白不搶,搶了也白搶。

這些漢官,在皇太極眼裏能夠稱得上人才的人,也隻有範文程、寧完我、高鴻中和鮑承先幾個人,其他的那些人,基本上屬於誌大才疏、眼高手低,自以為讀過幾本書,就覺得自己是曠世奇才,說什麽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事實上不過是紙上談兵。

這些人建議皇太極揮師南下,少殺人或者不殺人,不戰而驅明之兵,以德感動更多的漢官,讓他們把大明江山拱手奉上。

皇太極看到這些人的建議,感覺又可氣又可笑。明政府雖然是將傾的大廈,但明朝圈子裏是民不聊生,不是官不聊生。別看明朝圈子裏災害連年,刀兵四起,可那些當官的,照樣吃香的、喝辣的,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不會因為皇太極比崇禎會經營,就輕易地交出統治權。

皇太極覺得有必要給這些人開個會了。如果再允許這些不幹正事兒的人胡說八道,後金圈子裏那些沒讀過幾天書的滿人,就不知道什麽是正確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