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失衡,情緒失控

我國的營養學家結合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特點,設計了一個十分形象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該“膳食寶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當吃的各種各樣食物。根據膳食寶塔由底層到頂層食物分布數量多少不同的原理,提醒人們五穀雜糧和薯類要吃得最多,蔬菜和水果類要多吃,魚、禽、肉、蛋等要適量吃,奶類和豆類要每天吃,油脂、糖等要盡可能少吃。

對於營養進餐,營養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句口號:“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穀雜糧必須有,兩杯牛奶要人口”。這就是提示人們每天攝入食物要多樣化,要注重糧豆搭配、葷素搭配、粗細搭配,任何一種食物攝入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健康。

提到平衡膳食,人們就會認為是澱粉、脂肪、蛋白質的合理搭配,實際上,平衡膳食的概念應包括以下幾方麵。

1.熱量平衡

產生熱量的營養素有三種,即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脂肪產生的熱量為其他兩種的2倍多,富含脂肪的食物稱為高熱量食物,以畜禽肉類為其代表。如果攝取的熱量超過人體的需要而造成體內脂肪堆積,人變得肥胖,易患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多種疾病。如果攝取的熱量不足,會造成營養不良,同樣可誘發多種疾病,如貧血、結核、癌症等。

健康人為保持體重適中,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三種營養成分的合理的比例為1:1:4.5。每日早午晚餐的熱量分配為總熱量的30%、40%、30%,即人們常說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

2.味道平衡

食物的酸、甜、苦、辣、鹹味道,對身體的影響不同。

酸味。酸味由食物中的有機酸產生,可提高胃酸濃度,增進食欲。酸味入肝,增強肝功能,並促進人體對鈣、鐵等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吸收。酸味食物也富含維生素C,在益智防病方麵有顯著功效。

甜味。甜味來自食物中的糖分,糖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可補氣生血,解除肌肉緊張,增強肝髒功能。糖能有效地阻止癌細胞附著於正常細胞,幫助人體抵抗感冒、流感、心髒病與神經疾病的侵襲,增強記憶力,提高用腦效率。

苦味。苦味來自食物中的有機堿,且富含氨基酸與維生素B12。

辣味。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澱粉酶的活性,並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

鹹味。成味可向人體供應鈉、氯兩種電解質,調節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滲透壓及正常代謝,在嘔吐、腹瀉等失水情況下,要吃鹹食以補充丟失的鈉。

但是,酸食吃得過多,容易傷脾,也會加重胃潰瘍的病情;甜食吃得過多傷腎,升高血糖及甘油三酯,誘發動脈硬化;苦食吃得過多傷肺,或引起消化不良;多食辣味傷肝,或刺激腸胃,招致直腸、肛門疾病;多吃鹹食傷心,體內鈉、氯增加,改變細胞滲透壓,加重腎髒負擔,或誘發高血壓。各種味道的食物均應不偏不廢,保持平衡,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3.顏色平衡

各種顏色的食物所含營養成分的側重點不同。

白色。以大米、麵粉等代表,富含澱粉、維生素及纖維素,但缺乏賴氨酸等必需的氨基酸。

黃色。以黃豆、花生等為代表,可提供優質蛋白、脂肪及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相當高,而脂肪較少,適宜中老年人和已患高血脂及動脈硬化症病人食用。

紅色。以魚、畜禽肉為代表,其優質蛋白、維生素A及鈣、鋅、鐵等微量元素十分豐富。但維生素相對不足,脂肪較高,特別是畜肉,多食易致心髒病與癌症。

綠色。以蔬菜、水果為代表,是人體獲取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可減少心髒病與癌症的發生。

黑色。以黑米、紫菜、黑豆、黑芝麻等為代表,富含鐵、硒、氨基酸,但蛋白質含量較少。

各色食物搭配,取長補短,營養成分種類齊全,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4.葷素平衡

葷素食物,前者含有後者較少甚至缺乏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12等,常吃素者易患貧血、結核病。素食,含纖維素多,抑製鋅、鐵、銅等重要微量元素的吸收,含脂肪過少。常吃素,危害兒童發育(特別是腦發育),導致少女月經初潮延遲或閉經。素食也可禍及老人,引起膽固醇水平過低而遭受感染與癌症的侵襲。

葷食也不可過量,高脂肪與心髒病、乳腺癌、中風等的因果關係早有定論。葷素平衡,以脂肪在每日三餐熱量中占25%~30%為宜。

5.酸堿平衡

人們平時吃的食物可分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兩大類。酸堿食物搭配不合理,對身體健康同樣不利。堿性食物是指含鈣、鈉、鉀等元素較多,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堿性的物質,常見的堿性食物絕大多數為蔬菜、水果、豆類、藻類和薯類等。酸性食物是指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酸性的物質。大部的肉、禽、魚、蛋等動物性食品中含有豐富的含硫蛋白質,而主食中的米、麵及其製品中含磷較多,所以它們都屬於酸性食物。這兩類食物的合理搭配,是健全飲食生活最基本的條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過於偏愛酸性食物的人,易患多種疾病,而常吃堿性食物的人,患病的機會較少,這是因為正常情況下,人體內血液的酸堿度是相對固定的,一般PH值保持在7.3~7.4之間,呈弱堿性,這種酸堿度最適合人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和器官的生理活動。如果飲食中食物搭配不當,容易引起人體生理上酸堿平衡失調。一般情況下,由於人們的主食都屬於酸性食品,故在飲食中酸性食品容易超過所需要的數量,導致血液偏於酸性,此時表示體內缺乏堿性元素鈣、鎂、鉀、鈉等,酸性體質者主要表現為手足發涼、易感冒、皮膚脆弱、傷口不易愈合,對疾病抵抗力降低等症狀。嚴重時,可直接影響到腦和神經功能,引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衰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

堿性食物可提高智商。英國科學家發現,人腦體液的酸堿度與智商有關。在體液酸堿性允許的範圍內,酸性高時,智商低;堿性高時,智商高。這與人體疲勞時機體內乳酸和尿素等酸性物質增多,體液酸性上升具有同樣的道理。科學家對42名6~13歲的男孩進行觀察時發現,大腦中的體液PH值大於7.0者比小於7.0者的智商高出一倍。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把人的智商與大腦體液PH值聯係起來的重大發現。科學家把這一發現稱為智力水平的“化學標記”。

由於體液的酸堿性是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的,因此科學家進而提出改善飲食結構,多吃堿性食品,提高智力水平的設想。食品按其元素成分,可分為堿性、中性和酸性食品三大類。含鉀、鈉、鈣、鎂等元素的食品為堿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製品、含堿性飲料等;含磷、氯、硫、碘等元素的食品為酸性食品,如肉類、穀物、油脂、酒類等。不過,具有酸味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科學家建議,飲食要少大魚大肉,多吃豆製品和乳製品;少吃油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甜食,多吃海產品。這種飲食習慣有益於智商提高,尤其是兒童。

弱堿性食物有益於長壽。高加索地區的許多聞名於世的長壽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歲、甚至140歲,那裏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食物或補藥供人享用,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們的飲水呈微堿性,PH值為7.2~7.4,與人的血液PH值幾乎相同。正是這微堿性的水,使這些長壽者的血管保持著柔軟和不硬化,使他們的血壓偏低,脈搏正常。科學家由此認定:弱堿性食物有益於長壽。

經測定,弱堿性的食物有豆腐、豌豆、大豆、綠豆、油菜、芹菜、番薯、蓮藕、洋蔥、茄子、南瓜、黃瓜、蘑菇、蘿卜、牛奶等。而呈堿性的食物有菠菜、白菜、卷心菜、生菜、胡蘿}、、竹筍、馬鈴薯、海帶、柑橘類、西瓜、葡萄、香蕉、草莓、板栗、柿子、咖啡、葡萄酒等。

還有一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紅柿、醋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堿性食物。

至於酸性食物或偏弱酸性食物,除了各類畜禽肉外,常見的酸性食物還有蛋黃、魚子、牡蠣、白米、麵條、麵包、鰻魚、章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