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在菜肴製作中的妙用

傳說在古代的中興國,即今山西省運城縣有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也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後來,黑塔率族移居現江蘇省鎮江的地方。在那裏,他們釀酒後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裏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鬱的香味**下,黑塔嚐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貯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麽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據說,直到今天,還有些醬醋廠秉承古製,把釀製一批醋的期限定為二十一天。

作為調味品,我們廚房中常用的醋分為米醋和醋精,前者來自天然釀造,後者是人工合成品。醋精不如米醋香醇,但酸味機理的產生是一致的,都是由有機酸和酸鹽類分解出的氫離子產生的。

醋的酸味的大小與溫度有關,當溫度高時,酸味變大,但溫度極高時,不僅酸味消失,且稍帶甜味。所以,在製作菜肴過程中要適當掌握溫度,以產生適合的酸味,製作出理想的菜肴。同時,烹調菜肴要根據“鹹味會因添加少量醋酸而鹹味增加,添加多量的醋酸而鹹味減少”的道理,掌握醋的加入量,使菜肴有合適的口味。

另外,烹製菜肴要充分利用醋能夠增香和去除腥膻氣味的功能。醋中的有機酸與料酒中的醇類在高溫下發生酯化反應會增加香味,使菜肴更誘人。動物性原料呈腥膻氣味,多數呈堿性,加入食醋以後,使原料之味得以中和,可以大大減少或去除其腥膻味。

菜肴放醋可增加蛋白質水化作用,使菜肴嫩化是放醋烹製菜肴的主要目的之一。動物原料中的蛋白質具有水化作用,在其表麵蛋白質親水基團形成水膜吸水,增加了蛋白質與水結合的機會,使原料進一步吸水嫩化,這就是烹製某些菜肴放點醋的奧妙。

煮排骨、燉骨頭或燒魚時加點醋,不但能將骨頭裏的鈣、磷、鐵等溶解在湯裏,從而被人體吸收,而且能保護食物中的維生素免被破壞。燒馬鈴薯或牛肉時加點醋,易燒酥。老母雞的肉不易煮爛,如灌點醋再殺,肉就容易煮爛。炒辣椒時放點醋,能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發麵時,如多加了堿,可加些醋把堿中和,這樣蒸出的饅頭就不會變黃變苦。夏天吃涼菜時放點醋,有殺菌作用。用醋浸漬食物,不僅增加了食品風味,而且可以防腐。在烤網上塗些醋,然後烤魚、烤肉,不會烤焦。將芋頭、竹筍煮過以後,再放點醋,可消除澀味。菜要炒鹹了,加些醋就會好多了。

但醋也不能亂吃,有些烹飪原料與醋是相克的,製作菜肴時應該謹慎使用,希望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醋與海參相克。醋性酸溫,海參味甘、鹹、性溫,藥性並無反克。但海參就其成分與結構而言,屬於膠原蛋白,並由膠原纖維形成複雜的空間結構,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就會影響蛋白質的兩性分子,從而破壞其空間結構,蛋白質的性質隨之改變。如果烹製海參時加醋,會使海參吃起來口感、味道均差。所以烹製海參不宜加醋。

其二,醋與牛奶相克。醋中含醋酸及多種有機酸,牛奶是一種膠體混合物,而且其本身就有一定的酸度。當酸度增加時,則發生凝集和沉澱,不宜被消化吸收。腸胃虛寒之人,更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所以,飲用牛奶或奶粉,不宜立即進食用醋烹製的食物。

其三,醋與羊肉相克。《本草綱目》說:“羊肉同醋食傷人心。”因為羊肉大熱,醋性甘溫,與酒性相近,所以二物同食,容易生火。羊肉湯中不宜加醋,平素心髒功能不好及血液病患者更應注意。

其四,醋與青菜相克。烹調青菜時,如果加入酸性佐料,可使其營養價值大減。因此,烹調綠色素菜時宜在中性條件下,大火快炒,這樣既可以保持素菜鮮亮的綠色,又能減少營養成分的損失。要避免加入酸性佐料。

其五,醋與胡蘿卜相克。炒胡蘿卜不宜加醋。因為胡蘿卜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攝人人體後變成維生素A。維生素A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人的皮膚粗糙、夜盲症等都與缺乏維生素A有關。所以炒胡蘿卜時不要用醋,放了醋,胡蘿卜素就被破壞了。